河北的环宇电视、维力饮料、三露化妆品、旭日升冰茶……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全国名牌如今陨落甚至消失,总会当人们带来许多的惋惜,惋惜之余总是要把没落的原因说道说道的。但几乎一边倒地都把原因归结到企业自身的管理和经营上,乍一看也对,你的品牌倒掉了,当然是你自己没做好了。这当然是直接原因,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区域产业根基上出了问题。
什么叫区域产业根基呢?我们打个比方。比方说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峰,就因为它在青藏高原上,你把它弄到四川盆地去,还轮得着它当老大吗?万顷良田一棵苗,这苗也长不好。区域产业根基,就是在特定区域内,某一产业的总量和质量,这是一种氛围,一种相互的支撑,名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很可能不是一苗独秀,而是万木皆春。青岛的家电产业,深圳的电子产业,都形成了很好的青藏高原。有人说,企业扎堆儿,竞争环境太白热化。这是地道的混话,现在这市场的开放程度,任你在哪里做企业,无论竞争对手在哪里,竞争都是一样的。即便你去太行深处做家电,照样要和海尔竞争,就是这个理儿。
区域产业根基哪里来,谁来负责打造?企业当然有责任,但关键还是政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位不同,视野就有区别,责任也不一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企业建设为中心。政府往往对具体企业很热情,支持很多,这是应该的,但不是你的主要义务。就经济领域而言,政府的眼光就是要看着产业,而不单纯是个别企业。河北在产业发展上有太多的事情应该做、可以做,并且这方面的教训也很多。
拿邢台来说。邢台的长征厂的重型机车、红星厂的中巴、拖拉机厂的农用车,俨然形成了一个汽车工业聚团的雏形,还有薄板厂、冶金厂、钢铁厂等潜在的配套企业,俨然又是一个很完善的产业链条的构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0年代。在全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邢台错失了一个很好的产业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机遇。现在再看,长征厂散了,红星厂没了,拖拉机厂变成超市了。真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这种产业根基的机会丧失不比一个品牌的没落更让人惋惜吗?而要打造这样一个产业聚合,哪个企业可以做得到呢?政府及时的产业规划,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孔子批评冉有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困难多而做不成,其表现为半途而废,固然是遗憾的。但做都没做,画地为牢,把机遇丧失在起点上,就让人痛心了。这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资源是现有看得见的资源,还有一种资源是需要从源头开发的。比如河北的旅游业,没自然做过认真的规划,甚至每年我们都可以说有了“长足发展”,但规划层次之低却是制约河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河北旅游缺乏一个真正体现河北特色的产业规划,河北的旅游优势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得不到明确的回答,那所有规划只能是缺乏竞争力的规划。河北的承德、秦皇岛还有分散着的山区景区作为我的主流景区,其真正的旅游价值或者说品牌价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政府应该很好地研究河北旅游资源的根本特点,不在一山一水,一庙一海,而在于没有被开发的历史文化内涵。连续几年来,荧屏上到处都是“辫子戏”,作为这么大的社会热点,好像的上天独独赐予承德的机遇。可承德的旅游还仅仅停留在纳纳凉、玩玩雪、骑骑马的层次上。清宫文化甚至满清文化的巨大资源硬的舍不得用。
承德只是个小代表,整体上看,河北旅游资源的核心优势就是历史文化。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回归持续生温,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也大讲文化大产业。这不又是一个眼前的机遇吗?把旅游产业上升到文化产业来做,河北旅游的特点和优势就会彰显出来了。我们再看一个小县城,沧州的献县,这里表面上看有全国最大的最完好的汉代墓群,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接续点的重要地区。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中国传统经典的保存、整理基本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对传统经典的传承决定性作用的起过西汉的献王刘德、毛苌、贯长卿、颜芝都是献县人。可以说,如果没有献县,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是两一个样子。可以说,沧州的传统文化旅游是一个绝好的产业坯子。
但这些事情除非政府来做规划和引导,指望具体的旅游企业来做,一是没这个文化认识,二是没这个整合能力。企业行为特点的趋利,而且往往是短期利益。缺乏整体规划的项目发展,不会形成良好的产业聚合,就不可能打造坚固的产业根基。青岛政府在支持家电企业上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但他们的功绩更在于对整个城市的产业定位有着明确而坚定的认识,对家电产业的扶持要远远大于对个别企业的关注。
很多人不相信产业聚合的威力,宁肯相信企业自身的打拼。我要说的是,企业自身的打拼能够使企业快速发展起来,但要长期发展提升,如果缺乏产业聚合的形成就马上会感到乏力,并且还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产业聚合不是单纯的同类企业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完善的衔接。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单独完成自己的产品,而当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条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我可以想象,那将是整个区域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或少数的几个品牌身上。这样的品牌才具有真正的发展后劲儿。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产业聚合的力量不为人所认识,各地的产业聚合基本都是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形成的。但敏感的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哪个城市着手越早,有意识地进行规划引导,哪个城市的产业聚合就越快速形成。在目前这个市场阶段,政府再去依靠市场自然养成,那只能面临更多的名牌的倒掉。
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人才。任何事情都需要人来做,任何规划都需要人来实施。人才的聚合比产业的聚合更具有难度,主要表现在周期之长。引进人才自然是个办法,但我们看旭日升的教训,这个集团恰恰是在大量引进人才后引发内部矛盾,而在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无奈走上了下坡路。产业聚合需要人才的聚合,人才的聚合何尝不是政府规划和有意识主导呢?
当然,企业品牌的没落直接是由企业管理水平导致的,当我们看到人才聚合中的政府作用的时候,这个问题又得重新看待了。几乎所有省份、城市都在自己的政府报告里强调人才战略,但最终涉及到企业管理人才的时候,落后地区就会把人才培养的责任完全交给了企业。企业急切的人才需求和社会化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欠缺形成鲜明的对比。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政府对于目前河北品牌尤其全国名牌的最好支持,就是结合他们的产业特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促成这一产业的聚合,打牢产业基础。这包括产业规划、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条形成以及产业人才的社会培养机制。这也就是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导思想的具体实施。而我更相信,河北真正的“产业名牌”而不是企业名牌还没有出现。这涉及到河北省的发展定位,毕竟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不仅仅是企业问题。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诠释中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保证现有全国名牌的产业支持的前提下,河北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特色省份,河北人将实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该全国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启示,皆非“经济”二字可概括。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EMAIL:[email protected]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