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数字生产方式
党双忍
各种各样的数字支持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旦离开数字,真不知道生活该怎么过,工作该怎么做。真实的数字,创造着真实的生活,优质的数字创造着优质的生活。一旦遭遇“问题数字”,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扰。其实,不仅粮价、菜价、肉价、房价、地价、股价、药价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而且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失业率、CPI、PPI等宏观经济数据,更是事关我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生活的质量,以及未来各项工作举措的科学性。
我们生活在“数字海洋”,进入了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人们普遍关心数字,离不开数字。大家都是“数字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数字的生产者”。作为数字的生产者,也许有人“粗枝大叶”,所生产的数字质量不可靠,是“劣质数字”,甚或是“虚假数字”。但作为数字的消费者,人们自然希望可靠、可信、真实的数字支持起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虚假数字”所形成的“假象”必然误导“数字消费者”行为,甚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灾难性后果。“问题数字”所形成的“乱象”,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无尽的不解、烦恼和莫大的惶惑。科学发展也好,优质高品位的生活也好,都需要科学严谨的优质数字的强力支持。
“数字的生产”是有成本的。“优质的数字”需要更多的社会投入,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有效率的生产体制。特别是宏观经济数据,生产成本大,但同时影响也大。相应的,优质的宏观经济数据效用也高,劣质的宏观经济数据则危害大。由于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原因,现在宏观经济数据可信度受到不少质疑。自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国内“被增长”、“被就业”、“被增收”的声音此起彼伏。反映了人们对“高涨”的经济数据普遍困惑与质疑。“问题数字”是客观存在,必须实事求是,直面正视,不必刻意回避。有些是因为投入不足,数据代表性不够;有些是处理数字技术落后,质量差;有些则是“体制机制”难以克服的问题;还有些是所谓的不良“世界观”、“政绩观”在作祟。对此,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分类处置,对症下药。
一些公关能力比较强的领导公开讲,一跑组织部,二跑统计局。组织部管着“乌纱帽”,统计局管着“成绩单”。说政绩,统计局最权威;讲升官,组织部最权威。跑统计局“成绩亮丽”,跑组织部“升官快速”。统计部门已经成为时下最热络的部门之一。但有些事情,各方面关注度高,统计部门“身不由己”,不敢“擅自做主”。不少时候,统计官员“一筹莫展”,甚至“于心不忍”,“彷徨困惑”多多。不少统计数据是争取、协商、平衡,在各种行为博弈之后产生的结果,有些渗透着“领导意图”,利益考量。简单断定是“数字造假”可能有些“言重”,但与为官的“政绩”和各种“需要”相联系,有些数字可能被层层“注水”,有些数字也可能遭遇层层“缩水”。已经出笼的各类宏观经济数据,有些数字与大家的感知的事实比较接近,还有些数字与感知的实际有较大出入。有些数字与发展趋势相一致,有些则与感知的发展真实却恰恰相反。不少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数字,在多年以后,经过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社会普查,才得以让人们见到“庐山真面目”。难怪有人出语惊人:报高些无所谓,大家一起都报的高,过几年经过普查,大家再一起恢复回来。
宏观经济数据是“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宏观经济数据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甚至是改善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促进中国的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改革统计体制机制,转变“数字生产方式”,增加“数字生产”的投入,提高数字生产效率,提升数字产品质量。同时,严厉打击数字造假行为。这也许应当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选择。与此相应的,还有“官员产生”的体制机制问题,彻底改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局面。当然,这是另一个更大的课题,也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