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双馨 教书育人 垂范百世
——缅怀恩师曹聪孙先生
张绍麒
(鲁东大学教授)
春节后惊悉恩师曹聪孙先生逝世,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在元旦前,先生还惠寄我新修订出版的《古汉语误读字字典》,我还给先生回寄了贺年片,没想到这本字典竟成了先生留给学生最后的纪念。先生离我们去了,作为他的学生,我百感交集:对先生离别的痛惜,对人生的惆怅和无奈,对先生高贵人品的感念和敬仰,更有对恩师多年培养我成长的无限感激。
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一生中著述颇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广阔的领域中产生影响,结出硕果,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流芳百世;先生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一生中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材。在这样的老师门下读书,真是学生的福气。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我是在先生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我是青岛下乡插队知青,烟台师专英语系73级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教,教了十年基础英语。1984年烟台师专升格为烟台师院,学校为了培养骨干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委培研究生。我读大学时没有学过第二外语,报考外语专业受限,当时中文系的张志毅教授知道我喜欢中文,读了一些书,自学了一些相关课程,张先生辅导过我,认为我具备报考中文研究生的条件,在他的鼓励下,我报考了现代汉语专业。当年天津师大本专业招生简章上导师是李行健先生和曹先生,等我作为在职委培生复试时,李行健先生已调到北京在语用所和语文出版社任职了,复试由曹先生主持,云景魁和陆世光两位先生参加,入学后学校安排曹先生做我们的主导师,云、陆两位先生为导师组成员,李行健先生还兼管我们,按培养计划每年在北京安排我们学习一段时间。
我当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年龄偏大,拖家带口,而且是跨专业学习,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我的同学都是77级以后的本专业毕业生,和他们相比,感到有不小差距。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思想很有压力,饭吃不好,觉睡不稳,生怕学不好,辜负了学校、师长和家人的期望。曹先生理解我的处境和心情,与一般老师不同,先生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和专业间的相互影响,不轻视跨专业学习,认为尽管学习困难会大一些,但只要规划得好,自己肯努力,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先生仔细分析了我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针对我的实际情况,为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我申请免修英语,腾出时间和精力跟本科生一起上中文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系统的补课学习,打好中文专业本科基础,建构一个较好的知识结构。先生几次跟我谈到,做学问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眼界,基础不牢,眼界不宽,教学科研都会受影响。我们那一届先生招收了李明和我两个学生,李明同学是毕业于扬州师大的高材生,先生嘱我要好好向她学习,取长补短。先生的关怀和教导使我感到无限的温暖和踏实,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心,以后的几年里,在老师们的培育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计划,受到学校好评,为我后来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先生因材施教,帮我打下的这个基础,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发展。
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认为正确的理论是学问的灵魂,语言专业知识结构建构的核心是语言学理论。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门课就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用的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先生强调经典著作的重要,为我们搜集了许多反映索绪尔语言学思想对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的资料,帮助我们梳理现代语言学流派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关系。先生这种发展地、全面地、不孤立地看待某一语言理论的系统思想对我们影响很大,后来我能给研究生开设语言学史,并将其建设成校优质课,靠的就是先生教给我们的这种思想。先生强调经典著作需要刻苦研读,要避免不求甚解,告诉我们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已读了若干遍,而且常读常新,总有新的心得,这在当时让我这初涉学界的无知学生很惊讶:有这么高学问的导师还这样读书!对学业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以后的学习中,先生带我们逐章研读,课堂上先生旁征博引,还把自己的读书卡片给我们参考,课后我们认真钻研,我基础差,按照先生的要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整整啃读了两遍,结合课堂笔记做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先生帮我们打下的这一坚实的“书底”使我毕业后回校顺利教了二十多年语言学概论,而且将这门课建成省级精品课。毕业以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由衷地感到时时仍在先生培育我们所倾注心血的滋润之中。
先生十分重视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要求我们不空谈理论,不脱离语言实际,不虚夸、不浮躁,脚踏实地地学习。他经常讲,语言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至今有许多事关语言本质的问题我们还知之不多;语言学也是一门很实在的学问,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他要求我们注意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发现问题,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在这方面,先生本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学问的榜样,他的研究成果,大到鸿篇巨著,小到晚报随笔,无一不是披沙拣金之作。我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汉语流俗词源的,涉及汉语词汇演变,需要大量古今语料支持,先生送我几张亲自做的资料卡片,我十分珍惜,深知它们的分量:这不是几条资料摘录分析,而是先生在鼓励我,在教我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在先生指导下,我参阅和研读了二百多本古今书籍,收集了大量资料,以学过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和其他相关理论为指导,顺利完成了论文写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后来相继出版了《语词符号结构探索》和《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等著作。在我的研究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先生教我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时时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指导着我,如果我有一些成果,那一定是先生为培养学生所倾注心血的体现。
先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他告诫我们思想上不能保守,学习上不能固步自封,要培养观察新事物的敏锐意识,要敢于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先生本人就是一位积极掌握新观念,使用新方法,在语言研究领域创出许多新成就的典范,他的《语言学及其交叉学科》、《齐夫定律和语言的“熵”——普通语言学论集》等论著都是站在学术前沿,让人耳目一新的力作。先生经常给我们介绍国外学术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时常复印一些这方面的材料让我们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计算机刚刚进入学校,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还是个崭新的事物,先生安排李明同学和我选修计算机系的Basic语言课程,并且指导我们与计算机系金明辉老师协作,使用计算机进行汉语小说与政论文的言语风格统计调查。中文系的学生做这些事情在当时太前沿了,我们觉得很新鲜,困难也很大,先生勉励我们眼光要放远,要有信心,坚持做好,取得成绩。我至今清楚记得先生的话:“我老了,计算机懂不懂影响不大,你们不行,它会影响你们一生。”当时条件有限,语体风格方面几乎没有可直接利用的软件,微机档次低,数量又少,我们只能利用周日别人休息时使用。在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克服困难,密切配合金老师,成功开发了所需程序,而且使用仓颉码,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了四十万字的语料,完成了统计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发表在天津师大学报上。尽管研究是初步的,但所获语体风格对比数据被好几篇文章引用,我们感到学术视野大大拓宽了,切实学到了许多传统学科没有但又非常有用的新东西。
1995年我开始担任烟台师院中文系主任,在带领教师改革课程体系时,真切体会到先生的高瞻远瞩,真切体会到先生关于计算机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话的含义。我和师生一道,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提出建设电子化中文系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与中文专业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文人才,在学校领导和支持下,率先设置了电脑写作、中文信息处理、计算风格学、汉语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等课程,成功建设了山东省首个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能够取得这些进步,撇开别的因素不说,是先生对学生的教育给了我们信心、眼界、胆识和能力。
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认为一个学者,学问要高,人品更要正。先生自己就是一位学高身正,徳学双馨的楷模,先生的优秀品质和高贵人格有口皆碑,它们以巨大的感染力教育影响着他的学生,使学生受益无穷。政治上先生关心我们成长,鼓励我们积极上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处国家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时期,学校里思想异常活跃,也有的同学显得有些浮躁,先生告诫我们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使自己在思想上成熟起来。专业上先生引导我们树立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学术理想,我当时是在职读书,有职称评定压力,先生告诫我学术上不能急功近利,要树立起远大目标,埋头苦干,先生的话是“只要尽心耕耘,必定会有收获”。工作上先生要求我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做出成绩。先生本人就是鞠躬尽瘁,把工作放在首位的人,是公认的模范和先进,受过多次嘉奖。我兼做行政工作后,先生担心我“双肩挑”工作压力大,几次写信指导我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并鼓励我当个“过河卒”,克服困难,永不退缩,在干中增长才干。多年来,当我工作遇到困难时,正是先生的这个“过河卒”精神,激励我勇往直前。先生襟怀坦荡,谦和正直,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校学习时,记得先生正规请我们吃过两次饭,一次在先生家,另一次是带我们在上海师大访学时,先生不允许我们请他,他打趣说:“老师有工资,应该来付款。”我当系主任后,几次邀请先生和师母来校讲学,他总是以“要讲的东西都已发表,大家看看就行了,来一趟就应该对你们有切实帮助,不然只给你们添麻烦,我心里过不去”为托词谢绝,我知道他是在体贴入微地关怀学生。得知师母去世消息后,我寄钱作祭奠用,先生如数退回,附言:“感谢哀思,但谁的钱都不收。”……区区几件小事,反映出先生修身之严谨,人格之崇高,待人之体贴,处世之超然。当今社会,身在其中,超乎其上,如先生者,能有几何?
先生离我们去了,但先生的崇高精神、优秀品质和对我们的教诲将继续陪伴着我们。师恩浩荡,何以为报?我感到学生对先生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实践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先生的精神薪火相传,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国家需要更多先生这样的学者,学生需要更多先生这样的老师。
敬爱的曹聪孙先生,我们永远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