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抹不去的情结


            

歌剧:抹不去的情结

 (2010.1.15.在中央歌剧院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我是歌剧院的老人,今年80岁了,虽然十几年前,由于不合理的文艺体制严重束缚了歌剧事业的发展,我不得不挥泪告别了我心爱的歌剧,但我依然关心着歌剧的发展,关心着我曾经与大家一起流过汗水,寄托过那么多期待的中央歌剧院。

2009年9月,我的学生、中央歌剧院现任院长兼艺术总监俞峰,邀我回来指挥“中国歌剧精选音乐会”。我很高兴又一次回到了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我发现,剧院有了惊人的变化,合唱队的精气神,乐队的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我在院墙上看到“中央歌剧院首届国际歌剧季”的海报,这可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如今终于做成了!

中央歌剧院今天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歌剧的扶持力度,让中国歌剧艺术院团拥有更好的发展机制、剧场条件,让歌剧院的演职员有动力,有活力,有创作和演出热情,有敬业精神。  

也希望剧院不要忘记传统,一个剧院离不开本民族的保留剧目,它们是几代歌剧人共同努力的结晶,我们要珍惜传统,发扬传统。我没有想到剧院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复排上演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我希望在继续排演好《白毛女》的基础上,对剧院的其他保留剧目和曾经抓过的剧目也要做一些梳理,包括完善它们的乐谱,传承它们的演唱风格等等。同时期盼剧院不断增添中国歌剧的新剧目,并在此过程中,大大锻炼年轻一代的歌剧工作者,促使他们尽快成熟。

但是,我认为中国歌剧还是应当三条腿走路!第一条,中国原创歌剧,第二条西方经典原著歌剧,无论是引进外国剧团、中外合作、还是全由中国剧院推出,都能使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登上国际评比台,使中国观众也能享受到美妙世界的优秀文化品种,并能零距离地为我国的艺术家们提供‘洋为中用’的样板。

第三条,是近20年来被人忽略了的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版。我认为外国歌剧要被广大中国观众接受,也必须经由所谓“翻译歌剧”的桥梁。  就像外国文学名著必须经由翻译家的努力才能被国人了解其价值一样,

    顺手翻阅国家大剧院2009歌剧节的预告,4,5,6月的2个半月间有中外9个歌剧团9部歌剧的31场演出,这的确是一个近年难得的记录;其中外国经典7部,平均每部只上演4场。我听说,《卡门》的票房是最好的,是不是由于它是唯一用中文演唱的?

再翻阅一下中央歌剧院80年代用中文演唱的几个记录:1980年1-5月,刚从“废墟”上挣扎着站立起来的中央歌剧院就在京、津、沪、杭地区接连演出《茶花女》60余场,其中我自己就在天津第一文化宫里,40天连续指挥了39场,(当然,人们刚从“文化饥渴”中解脱出来也是一个客观原因),歌剧《卡门》自1982年元旦首演到1988的六年后,也在香港庆祝了它的第 100场。

这些记录说明外国歌剧在中国也曾经火过,甚至使外国同行们羡慕万分,他们说:中国音乐家真幸福,你们拥有这么多歌剧听众!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港台流行音乐涌入大陆,人们娱乐观的转变,歌剧停摆了,记得1990年只演出了6场《卡门》,使得希望能有效率地活着的我,不得不离开了歌剧。我远远地看到一批批青年演员出国碰运气,留下的为国外请来的二流主角做“B角”,合唱与乐队成为境外歌剧团体演出的“班底”,渐渐地,在 “与国际接轨”的追求中,用原文演唱也成为业内追求的目标了,有实力的演员们或许也因此期待着能被某位外国经理人看中而一步跨到国际舞台上去的机会。还有人想到广大听众的需要吗?你在台上唱各国原文,不仅台下听不懂,台上又有几个是逐字逐句明白的?群众更不傻,你们都没想让我们懂,我又何必来为你捧场?于是,经典歌剧的演出也不得不沦为只能演3、4场就得赶紧收兵的尴尬境地,最懂得欣赏音乐戏剧的中国人,再次远离了歌剧。我离开了北京才明白,原来现在的歌剧只属于北京和上海的一小撮人,基本上不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11年来,我应邀在厦门组建了一个不占国家编制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厦门爱乐乐团”。由于可以按艺术规律来建设了,尽管是在一块交响乐的处女地上拓荒,这个乐团发展迅速而健康,已经成为厦门市民公认的一张城市名片。.最近又被“科学发展观”重新唤醒的我的歌剧情结,使我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再为热爱看戏的我国听众尽一份力量,比如,以民营方式建立一个为全国歌剧复兴培养后备表演队伍的中心。可以我们的乐团为基座,整合已经在国际上取得歌剧成就的我国指挥家、歌唱家、导演等师资资源,与厦门大学联手举办一个“歌剧研究院”,来个三条腿走路:研究、传承我国民族歌剧,学习西方经典歌剧和推广中文翻译歌剧;在指挥、导演和专家的指导下,将已经在音乐学院本科掌握了专业知识的歌唱演员,青年指挥、青年学者,通过学习10来部中外歌剧的演唱,以及在交响乐团伴奏下举行歌剧音乐会表演,或把歌剧知识送进高校校园的实践,为我们的歌剧院输送有综合艺术理念的,能够在中外经典歌剧中担任角色的职业歌剧演员或业界人士,他们可以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同时,也举办“歌剧中心”,帮助各省市现有的歌剧队伍掌握高效率地,科学地排演民族歌剧和翻译歌剧的方法,激活各地人才济济却又几近瘫痪的歌剧院,以推动中国“大众”歌剧事业的遍地开花。

    歌剧,这个音乐领域里的重工业,如果失去广大观众,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是无法存活的,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为中国歌剧事业的普遍复兴,为培养我国歌剧事业的后备力量,再尽一点努力,当然,也期待着领导和政府对民营文化团体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

衷心感谢李长春同志能在百忙之中来到中央歌剧院,来关心歌剧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