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为穿睡衣上街而精神自虐


别因为穿睡衣上街而精神自虐

杨于泽
  
  上海人穿睡衣上街碍不碍事?可能有关部门觉得碍事。按当地“文明着装劝导队”的说法,“那样有损自己的形象”。于是去年11月,上海市推出了一个文明宣传口号:“睡衣睡裤不出门,争做文明世博人”。组建“文明着装劝导队”,劝导大家文明着装,大概是要“移风易俗”。
  对于这种做法,舆论并不领情。两个月过去,上海对市民穿睡衣上街的看法似乎有了调整,或者不如说,有了一个新视角。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昨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上海人穿睡衣上街,“有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过去上海住房条件差,没地方换衣服,只能穿着睡衣上街。现在条件改善了,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了解这样做不合适”。
  有了新视角,认识更接近“真理”,但离“真理”还是有距离。如果穿睡衣上街“不合适”,等于说穿睡衣上街不文明,而想做“文明世博人”,就得改掉穿睡衣上街的坏毛病。政府还是有理由把社区干群发动起来,组建“文明着装劝导队”,劝导大家“移风易俗”。反正社区干群,没事也是闲着,抓抓移风易俗,反而工作充实。  
  所谓文明,就是一些行为习惯,被广泛接受之后,就成了“老规矩”。照老规矩行事,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标准化”,不会出错,所以被认为是“文明的”。但文明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背后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新旧交替之际,文明无非是扬弃一套老规矩,形成一些新习惯。新旧之间,并无善恶之分、是非之别,也没有高下之分。
  现在在中国,好像西装革履才算文明,穿睡衣上街自然是“不文明”。剧院、音乐厅要求观众听众西装革履,否则可以拒之门外,显然是把西装革履当成文明标准了。这是中国向西方学来的,并不是西装革履天然文明,穿睡衣上街天然不文明。文不文明,就看你以什么为标准。印度人穿袍子见外宾,没有外宾说他们不文明。印度人的袍服,跟上海人穿的睡衣睡裤差不了多少,但按照他们的文明标准,穿袍服肯定是文明的。
  我们的文明标准,实际上是西化的,不仅把穿睡衣上街排除在“文明”之外,甚至把中式长衫、长袍马褂甚至中山装都排除了。在这种西化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不自信。我们不仅把西方的“文明”直接拿来当了自己的标准,而且老以为外国人在议论我们、因为我们的着装而瞧不起我们,老感到自己在外国人面前形象受损。由于长期自惭形秽,得了“文明强迫症”。
  其实,美国人并没有因为上海人穿睡衣上街而嘲笑中国人,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上海的一种时尚,它给予这个城市一种性格,是中国越来越稀缺的表情。”只是我们自己不自信,所以陷入“不文明”的妄想,老想着移风易俗、改正错误。
  当然,中国接受西方器物文明、着装文明,也未必是什么坏事。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会有更多“文明”被我们自国外“拿来”。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随着这种社会变迁,新的文明内涵、文明标准在中国被接受,被确立。旧风俗消失,新习惯形成。原来穿睡衣上街,现在环境变了,人的眼光变了,人们自然就不再穿睡衣上街了。
  以社会变迁看待某些文明规则,我们就会认识到,所谓文明,就是接受一套行为规则。这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既不必因为“不文明”而过份自责,也不必给文明揠苗助长,一切顺其自然。在穿衣打扮上,我们不必因为自己不入时而自卑,政府更犯不着推行强制标准,那纯属无事生非,最后会自讨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