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今年北京的冬天是一个多雪的冬天,且相当寒冷。尤其13号的这场大雪之后,除主要的马路干道因除雪和车稠还化得比较快之外,许多支路、尤其是人行道,在十多天踩踏之后还是积雪甚深,只是变成了脏雪,且坚硬和滑溜。这就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困难以至危险。我在这些天已经看到过好几个人摔倒了,于是不由得想到,如果各个单位、商家、包括临街的各个住家,都能够责任包干,将自己门前道路的积雪扫除就好了。责任广泛分摊到各家,各家可能并不需要化费很大的精力,而且大雪初霁时扫除费力更小。这样不仅道路干净顺畅了,环卫工人也不致有的累得晕倒。由此,想起了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

这句老话全文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主要是用作一个比喻,批评那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现象,也是感叹人心和世态。但如果我们就只考究它的字面实义,或还可做一些辨析。借用这句老话且只讲“扫雪”,可以分辨出四种对待一场大雪的行为态度,这就是:1. 不会管别人门前的雪,连自家门前的雪也不扫;2. 只扫自家门前的雪,不管别人门前的雪; 3. 既扫自家门前的雪,也扫别人门前的雪;4. 不扫自家门前的雪,而专扫别人门前的雪。

如果严格就事论事,第一种对待扫雪的态度倒可能就是一种现实,虽然带来不便,但也并非对社会就有伤筋动骨的危险——虽然能改为第二种态度,则对培养人们的公益精神和责任意识善莫大焉。但假如把“扫雪”比拟作人一生的事业,第一种态度的后果自然就很严重了,那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社会都不负责任,自己连自己都不能自立,对这样的人不知怎样评价,或者只好叫做“衰人”;而那怕只是“自扫门前雪”,说明至少这个人能够自立,且如果引申到这“门前雪”不仅包括自家通向马路的那一段,还包括和马路平行的那一段大家共用的人行道,就不仅对自己,还对别人尽了一分义务,是自己方便,也与人方便;而如果不仅扫自家门前的雪,也扫邻居家门前、扫大街上的积雪,就不仅是一种义务行为,还是一种分外有功、值得称赞的高尚行为了(不过也可以说,如果各人都能自扫门前雪,那除了个别特殊情况,也就不需要去扫别人家门前的雪了);最后还有一种行为:即不扫自家门前雪而专扫别人门前雪,这虽然在效果上肯定比前面所说的“衰人”要好,但也让人产生一种疑虑:为什么不先扫自己门前的雪?甚至容易让人对其动机产生一种怀疑。而且,不同时自立自助还可能走向一种极端,即只是一味指责别人没有去“助人”和只是指挥别人去“助人”而自己并不动手、假如一个人到了这一步,那也就可能“两极相通”,成了另一种“衰人”了。

当然,扫雪事实上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而且不是经常能碰到的事,也不是说很重要的一件事。今天我们许多人不扫自家门前雪,与其说是一种自私自利,不如说是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稳定的行为习惯甚或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尤其在最初形成的时候,是绝对需要一种制度来明确规定的,来为各家划分相应的、力所能及的责任范围,而且,仅仅规定还不够,还应有制度的实际检查、监督、制裁和赏罚,否则制度规定了也是空转。

想起上个冬天我在美国,年底的一天去波士顿的一个朋友家,上午朋友开车来接的时候就飘起了雪花,后来雪越来越大,朋友就在家里呆得渐有些不安了,不时出去看看,雪稍稍消停,他就开始铲自家门前路上的雪了。早动手可以较省力。而不动手是要挨罚的。后来,马路上也出现了巨大的铲雪车的轰鸣。那天的雪真是够大,但到晚上坐朋友车回去的时候,看到行车道上竟然就几乎没有了冰雪,许多人家前面的人行道也在高高的堆雪中露出了痕迹。当然,波士顿常年是一个多雪的城市,这一套有效地对付大雪的制度和人们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个冬天就形成的。但我这里还不止是想说这一件事,而是希望在涉及公共领域的事情上都能借助制度来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公益精神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