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产业化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总体状况与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发明创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知识产权在经济、贸易、科技领域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尚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全社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也只占40%,而且驰名商标极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尽管取得了喜人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成效十分明显,但还存在着较大问题;知识产权的实施率不高,运用能力不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状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形成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的洗礼,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历练,一批国内企业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然而,我国像华为、海尔这样的企业还是很少。据统计,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商标。目前,这些企业还只能利用公知技术、或者继续引进国外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其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上令人担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