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某个朋友,曾经在香港的一家商业地产公司做高管,然后阴错阳差地去了一家实力强劲的民营汽车集团做地产事业部主管,其工作职能是在北京寻找可供开发的干净地块做住宅项目开发的前期,当然,也因为抓住了这个机会,又错过了许多留在商业房地产领域的其他机会。但遗憾的是,也许是双方彼此难以融合的缘故,仅仅做了一个月,这位仁兄就从那家民营公司黯然离职,过了不到半个月,又误打误撞地进入一家净水设备公司那里去做了常务总经理。
再次通电话,那位朋友依然是踌躇满志,要施展一番抱负的样子,但本人分明听到了其难以掩饰的无奈与怅惘。
这位朋友这段经历带有相当普遍性。
能人素来不缺乏施展空间的机会与平台的,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感觉他正在逐渐离开那个曾经一直在做的行业核心,所以这种频繁跳槽是职业生涯的重大失误。
那位仁兄已经在地产行业做过多年,这从商业地产的专业公司到以住宅地产前期开发为职责的非地产公司,再到现在去做净水设备公司,这种“三级跳”表面是没有浪费时间,而且职位也是稳中有升的,但在转弯的过程中,却需要踩刹车,并调整方向。几次跳跃之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淡出以前那个曾经为之努力多年的行业,经年努力期间所积累的资源、经验、人脉、解决方案等等,都将被束之高阁,再也难以找到价值发掘的机会。
要说能人到哪里都不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而且以往的文章中,本人也曾经深入分析过,企业在面临频繁的人才流动的时候,其损失远比个人失去工作所得到的损失大得多。
单纯从这种逻辑关系来看,能人都不是很担心离职之后的生计问题的,至少那种担心还远没有达到焦虑的程度。相比之下,企业雇主是需要对人才进行挽留的。因为他们知道,放任其离开,无疑对企业是巨大的打击。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员工离职,都是一种潜在的损失。
从另一个角度与方向上看,员工从业经历的时间跨度长短,也会在下一任雇主那里得到正面或者负面的印象。任何一个人,极其短暂的职业经历,不管是在一家公司还是形成了习惯,都会给雇主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因为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介绍与相邀,与再高层面的直接沟通,在任何形式的招聘中都不会忽视“为什么要离职”这样的问题;即使是以恋爱与结婚为目的的男女交往,都难以回避诸如“以前的感情经历”“为什么要分手”之类的问题。即使你以“个人问题”为借口搪塞过去,那个疙瘩也不会自行消除。那是一定要有个明确的答复的。
旧有的包袱不搞清楚、不抛开,新的机会是难以真正开始的。
不回避就意味着要给遗憾找出罪责,那意味着或者是你承认“我自己不行”,或者是你说“对方不行”,你需要从这两个中选择其一,并以充分的理由来提供佐证。
似乎只有把责任归结到一方身上,才意味着找到本源了。
说对方不行的话,就会让他联想到自己,到某一天是否他也会那么评价自己呢?
跳槽之后还把罪责归咎于对方的人,也会给自己埋下隐患,那会让新的合作伙伴对你有所顾虑。即使你已经把赤诚的心掏出来,他都会认为,你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机会,但同时又感觉你要找的其实不是他,你仅仅是从他面前掠过。他也仅仅是你暂时停靠的码头,那样也会让他感觉失落。
假如坦率地承认是自己不行,那你所要面对的“准雇主”就要理性地分析,是你的心态与承受力不行?还是你的能力不行?或者的你的想法过于不切实际,也许是你习惯于跟雇主唱对台戏?
总之,这是很难选择的问题。
任何负面信息与评价都要谨慎地说,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负面效果与隐患。
但即使你不说,对方也不难去推测,毕竟不管是怀疑还是误解,也都是不需要太高的智商的。而且,你的态度越是“顾左右而言他”,对方对你的疑虑以及误解也就会越深,他会认为你还没有从以往所跌的跟头中吸取该吸取的教训。那个隐患随时会降临在你们俩之间。
核心问题是你没有坚持。
没有坚持这个选择的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妥协,甚至是一种失败。就是要在日后付出代价去偿还的。
任何一个行业,一个机构,一个团队甚至一个管理者,一个投资人,都会有貌似跨不过去的坎,甚至你作为机构中不起眼的小卒,都会有一时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不管那问题是薪金待遇还是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或者是客户拖欠款项让你在企业内难堪,或者是你与顶头上司之间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与难以调和的误解,你在那家机构每一刻都如坐针毡,甚至度日如年,但你坚持一下都需要是首选的解决方案。
暂时的逃避会让你暂时解脱放松,但那个没有妥善解决的阴影总是会伴随着你,直到累积到你不能再忽视它,要用数倍于收益的损失去弥补。
再说离开了曾经服务的那个机构,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甚至理想的“下家”,而其他的很多值得选择的机会又频频向你招手,你就会半欣慰半无奈地投入那个机会的怀抱。
你总是在问自己:没有合适的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坐吃山空吧。
跳槽越频繁的人,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或者是由于别人不适应你,或者说明你不适应别人,总之,你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没有任何人会屈就来适应你,不适应别人的人也不会给别人创造价值。
在一个位置上坚守的时间越长,越会证明你是在为自己而工作,至少是在主观上把所做的事情都当成是为自己做一样,这本身就证明你的主人翁姿态。这几乎是每个明智的管理者与投资人都乐于看到,并极力拉拢的。因为只有感觉是在为自己工作的人,才会傻乎乎地为别人工作,才能够让他们付出更少的成本,得到更高的收益。对你自身而言,那种韧性也让你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不至于浪费掉。
所以创业也是有道理的,虽然会在艰辛中摸爬滚打,但却是一直有一根丝线在牵引着,使其不至于被一阵风吹跑。创业者总是比职业经理人更需要有耐性,需要比投资人有更强的韧性。毕竟被破坏了之后的那一片狼藉,还是要自己去收拾。
创业也好、职业生涯规划也罢,总是需要以胶水的功能作为首要功能的。
你需要粘合团队,需要粘合需求与资源,需要粘合资本与市场。
哈工大的鲁英灿老师,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说“职业忠诚要从至少10年计算”。因为当你在一家企业做了10年,即使那家企业只能保证为你提供诸如基本住宿、交通、食品等最低生活保障,你伴随那家企业走过了10年的光阴,在10年的基础上计算,都比在月薪1万元的基础上,不停地跳槽,每次跳槽之后的月薪都会有所提高的人,所最终得到的收益都要高得高。
事实是你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需要让他感觉,他就是你苦心寻找并最终结缘的那个人。如此他才能重视你。不轻易抛弃你,即使再苦再难都要把你留在身边,你的投资才能够得到认同,你的存在才会有价值。
个人品牌,从什么时候开始设计?职业忠诚,以什么方式开始?
——就从你动了离职念头之后,再说服自己打消那个念头,继续稳健地做下去的那份坚持开始吧。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