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云“人言可畏”,岂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更为恼人!由此,在我们周围演绎了或正在演绎着一出出悲剧,令人寒心。
我省青年作者李利克的新作《辞官》(见《奔流》1986年第8期),以其犀利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生活画图——
江城电台总编室副主任陈高大突然提出要辞职。平白无故,何以挂冠?这无异在江城电台扔下一颗炸弹,且余震播及四方。陈高大原是一个老实、正直,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普通编辑,他当上总编室副主任,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运气”。其实,原是那位新闻部主任赵小成为自己打的如意算盘。因为他了解到,陈高大有一位“情同手足”的同窗好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三思。无奈这陈高大并无“官瘾”,他总觉现职力不胜任,自认还是做他以前的工作要顺手得多,于是毅然提出了辞职申请。这种求实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如果事情单单是由他背着“傻”的名声倒也罢了。可是,这么后呢?
扑面而来的是他的入党申请刚要被通过,却因他辞官原因不明被搁下了;紧接着有人猜测他“编发的一条极重要的新闻稿中”,把市委主管宣传工作的李副书记的名字漏掉了,于是陈高大做了李副书记图报复的“替罪羊”;又有人说他因玩弄过市百业公司的职工被告发而免职……这一连串的捕风捉影,仿佛一股旋风,使陈高大的命运急转直下,好多人对他冷眼相待甚至吐唾沫,以至他的女友险些跟他告吹……
陈高大的命运有一定的代表性,令人深长思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干部的任免时时都有,上擢、升任自然带来荣耀,而降职、辞任,不论原因,却总伴随种种猜测和中伤。这似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极精明地紧扣陈高大辞官这一契机,有力抨击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和庸人的逻辑,揭示了令人惆怅的世态人情。小说并无复杂的情节,却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读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陈高大因辞官引出的麻烦事的回味上,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辞官,也同样会演绎出类似的悲剧来。小说的结尾,当陈高大的女友付出名誉上的惨重损失,重新回到他身边,让他不要再做玩弄姑娘的“丑事”时,他咽下难言的苦痛,表示再不做那实际上并不曾做过的“丑事”。读者便感受到了陈高大悲剧的厚重感,且为之同情,为之烦恼,为之愤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陈高大的悲剧?读完小说,谁能不掩卷深思?
(原载1986年11月15日《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文艺评论”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