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需解决六大发展问题
“十二五”是一个历史新时期的开始。新起点、新环境、新挑战,中国经济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值得思量。
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编制2011年至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 虽然国际环境、经济格局、经济结构将会怎样变化目前还难以判断清楚,但无论世界经济如何调整和变化,中国决心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已成共识。
赞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提出的“十二五”需解决六大发展问题: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我来扩充演绎一下。
1、扩大内需: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将进入需求不足的时代,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从内部需求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阶段相比有了重大变化。随着外部需求的萎缩和我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估计未来5年左右,我国的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增长是一个大趋势。问题在于,如果相应的体制改革跟不上,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就难以形成。当前,适应发展大趋势推进我国加快进入消费主导时代,既需要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更需要改革的重要突破。一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三是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四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以往相比,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性质上,都有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大背景下,需要以平衡内外需供求结构为突破口,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问题、金融问题,处理好内外需关系;另一方面,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要逐步有效地化解各种影响全局的结构性矛盾。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过去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增长转变;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来经济活动的人文考量,而不是某个局部的问题。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人才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原始性、集成性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有核心技术显著特征的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主导全球发展的主潮流。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科技创新, 当IT技术引领的世界经济增长早已步入衰减期,全球经济需要有新的增长点来促发新一轮增长时,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出发点的绿色经济,正在以全球性对话与协作的方式跃跃欲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纵观世界发展历程,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20多个工业化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高端竞争的制高点。中国要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抢占科技制高点。
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城乡和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民众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各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建立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所谓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是指,以各类“点”状城市为核心、以各种功能的“线”相沟通、以大体均衡的“面”相组合的、多层次的地域空间划分体系。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统筹协调、缩小差距为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区域经济区划体系,以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在应对国内外不同需求的供给结构,以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结构,以及国民收入一、二次分配等方面,特别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社会阶层的财富差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用系统性措施加以治理的关键时刻。全面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需要从经济的体表深入到人文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有力推进。零敲碎打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4、不断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就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年均9.8%,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200美元,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从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存在着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二是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85年的1∶1.86拉大到2008年的1∶3.31,近几年虽然差距拉大的幅度在缩小,却仍然处于拉大之中。三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属居民间分配不公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列。四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中部地区的1.56倍,到2008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十二五”政策重点应是让老百姓富起来。
5、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由此带来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空间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6、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在开放型经济中,既出口,也进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市场自身的运作原理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是,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外经济活动要随着整体改革的深化进一步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市场在这一领域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强化。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丰富开放的内涵,提高开放的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