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从父母做起
赵春梅
2006年初,我在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上看到一篇封面文章,标题叫做“The Boy Crisis”(男孩危机)。该文指出,在美国,几乎每一项主要社会的和学术的测量结果都表明,每一个人口社会学分类中的男孩儿都在落后于女孩儿,男孩的标准化测试成绩和大学入学率都在下降,而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比例却在上升。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不尊重生物学”的教育体制。在过去20年里,教育体制越来越迷恋一种量化的狭义的学业成功,而这种短视的观点正在损害男孩子。神经学专家布鲁斯·佩里认为,非常好意的人创造了一个不尊重生物学的教育模式。新的研究认为,典型的“男孩儿”行为部分是由男孩儿大脑的化学成分而不是社会化引起的。男孩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不同于女孩儿。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男孩儿危机”这个概念。但是由于说的是美国的事,所以总觉得离我比较遥远而没有多加关注。前几年我在研究男女生所偏好的电子游戏类型时,也关注过男孩儿和女孩儿之间的差异,但没有涉及二者在发展上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最近儿子的教育问题一直让我大伤脑筋,因此我开始关注与男孩儿教育相关的信息,试图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当我从新闻媒体上得知孙云晓教授和李文道、赵霞两位博士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拯救男孩》及其主要观点后,便立即发短信给孙教授表示支持,孙教授还把我的短信内容转发到了他的新浪微博上。我一拿到新出版的书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不能不为三位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动、所折服。作为一个15岁男孩儿的母亲,也作为对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略有研究的学者,根据我这些年来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我深知书中所列举的事实绝非危言耸听。作者对男孩危机的现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对危机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该书指出了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学校教育危机、家庭教育危机和流行文化危机并提出了具体的拯救措施。这是他们在大量的深入调查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朱永新教授所写的序言中也指出:“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对此,我有着太深的体会。不仅我儿子成长的过程让我深有同感,而且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前几年我在做研究时访谈过的一些孩子的经历。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男孩儿,其中不少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从而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就不得不辍学。生活失去了动力和方向,于是就沉迷于互联网络和电子游戏。到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进行戒除网瘾治疗的至少90%是男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家庭方面的,也有学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但目前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单一评价标准无疑是最大的杀手。
正如书中所说,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更适合女孩子的生理特点,应试教育体制又是仅凭考试成绩这个单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这就使得男孩子所擅长的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承认,而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又常常被认为是调皮捣蛋,是违反纪律。他们善于思考发问又被认为扰乱课堂秩序,致使他们“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自序》)。由于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男孩子就会越来越消极,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弱。而自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更为严重的是妨碍男子汉气质的养成,甚至影响终生。而那些文静、内向的男孩子则容易受到老师的喜爱和鼓励,在学业成绩上比其他男孩子更占优势。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势必出现阴盛阳衰的状况。
更为可悲的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教育体制的帮凶,以爱儿子的名义给儿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为了使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儿子爱跑爱动的天性,从幼儿园开始就带着甚至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儿子做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压抑儿子的个性。一旦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波动,家长就会焦虑不堪,责备威胁甚至打骂孩子,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加不自信,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作为一名母亲和关注家庭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的学者,我特别认同作者“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的观点。我专门做过家庭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查阅了大量文献,做了定量的抽样调查并对20多个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所有的结果都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长期激烈的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冲突甚至离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痛苦,在父母冲突面前重新获得情绪安全所需要的精力可能会限制追求重要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资源,因而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由于情绪安全受到持续的挑战,儿童会对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变得敏感,引起持续的情绪或行为失调,或者对自己和他人消极的看法,而且会增加他们的攻击性。有研究认为,父母冲突对男孩的影响比对女孩的影响更大,因为男孩子在情感上更加脆弱,情绪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而且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男孩子还会从父亲那里学会对待女人的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以后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处理夫妻矛盾的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拯救男孩也是为了拯救女孩。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获得充分的情绪安全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作者指出了母亲的溺爱对男孩成长的危害。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核心家庭只有一个子女,这就使得父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关注单个孩子,特别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的母亲,很容易养成溺爱孩子的教养方式。然而,高度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帮助孩子成长。溺爱又分为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放纵型溺爱危害更加严重。前者只是让孩子丧失了自我,而后者则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最后也会成为“父母的敌人”。与生活上溺爱同时出现的往往是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期望,结果造成孩子要么失去自我,要么放纵自我,同时丧失自信和奋斗的动力。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目前中国社会父教缺失的现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尤其是对男孩成长的危害,这一点也是已经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极大重视。孙云晓指出,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父教缺失不仅影响男子汉气质的养成,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男孩犯罪行为的发生。在我的研究对象中,父亲功能正常的孩子成长得都比较顺利,而那些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都严重缺乏有效的父亲教养。
《拯救男孩》是一本很好的指导父母教养男孩的教科书,不仅使父母深刻地意识到拯救男孩的紧迫性,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拯救措施。作者指出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父亲做好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母亲成为男孩的“安全岛”和“放飞基地”。作者还提出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具体思路和办法——1R4Q,即责任心、智商、体商、情商和逆商。对于智商和情商熟悉的人比较多,而对于体商和逆商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提出了给男孩父母的十六条建议,明白易懂,发人深省,相信会给男孩的父母以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总之,《拯救男孩》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拯救男孩,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
(作者简介:赵春梅,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