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老奶奶
2010-01-24 厦门晚报 记者:林晓云 文/图
如果有人好奇郑小瑛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我就答,是朗诵。前晚,她运用嗓音的抑扬顿挫,收放自如,与厦门爱乐乐团几十位演奏员配合默契,音乐中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在那个时刻,你可能会忘记郑小瑛是一位指挥家——她更像是一位特会讲故事的奶奶。
一直想,嗓子也是一件绝佳的乐器。用得好,这件乐器不亚于十指翻飞的钢琴家给人带来的余音绕梁。“嗓子乐器”经常被用来唱歌,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民间“金嗓子”。
郑小瑛首创的“郑小瑛模式”,就是要将交响乐的讲解,穿插于音乐会乐曲间歇来告诉观众。这个习惯,十多年来已经让无数厦门人知道,郑老师有一副好嗓子,还有一流的表述力。至于朗诵,据说“卖火柴”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作曲家黄安伦刚刚为北京舞蹈学校写出了同名芭蕾舞剧,郑小瑛是首演时的指挥。她很喜欢这部作品,认为此曲有助于普及交响乐。但是作为芭蕾舞剧音乐,其上演的机会不多,郑小瑛干脆把黄安伦的朗诵词初稿编写完整,让这个好故事的每一句,都与音乐能琴瑟和鸣。
七八年前,就在厦门,也是和自己的学生陈冰合作,郑小瑛让陈冰站指挥台,自己跑到乐队中间,过了回朗诵者的瘾,第一次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带给了厦门观众。连安徒生童话的朗诵者姚锡娟看到央视播放郑小瑛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都立刻感叹“一听到就离不开了,没想到朗诵这么好”。
在交响乐里讲故事,做到每一句朗诵词,都预示下一句将要出现的音乐,需要两项功夫:一是懂音乐,能听得出正演奏着“狂风暴雨”,还是“温暖烛光”,必须让自己说出的每一句与音乐接得天衣无缝;二是懂朗诵,既然一整个乐队给你做协奏,“嗓子乐器”从普通话标准、穿透力、情感变化上都有要求。现场听郑小瑛几次帮可怜的卖火柴小女孩原音重现,单是喊“妈妈,妈妈……”就很见功力,在她的朗诵下,火柴的温暖感出现了,梦幻感也有了,那些冰雪,香喷喷的烤鹅,小女孩亲爱的妈妈……直到清晨教堂钟声响起来,故事已经结束,很多人还没缓过神来。
一个好故事,一首好诗,很多时刻,是需要声音作为介质的。听过一场好的音乐与朗诵相结合的音乐会,或许有人会在回家后翻翻书,找出自己最爱的一段文字,大胆开口念。声波有了在空气中的延展、传递,就像卖火柴小女孩划亮的火柴,或许就让你看见了不一样的、更美好的世界。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