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想当然的好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想当然的好制度
经济学消息报 2010.1.22
任凌云 熊兴芝
安乡县发展改革物价局 415600
 
摘要:分析了基本药物制度执行中可能产生的钱权交易问题,指出了基本药物制度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不公平竞争,在执行过程反而会增加很多成本,最终增加消费者和民众的负担。对造成基本药物制度种种问题原因进行了探究。建议只编制与经济利益没有关联的基本药物目录,以供药厂、医院、患者参考。
关键字:基本药物 药物定价 公平竞争 钱权交易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为什么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想当然的好制度呢?一方面,该制度设计者在设计这个制度时想了很多好处:临床必需,少了它,就治不了病了;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另一方面,这个制度的好处只是设计者想当然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正好相反,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坏机制。
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执行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权力寻租
首先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容易产生寻租。我国的药厂成千上万,生产的药物数以十万计,但是能够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就是几百种,而且到底哪种药好些,哪种药差些,多数时候都很难说清。这样,到底那种药能够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就只能某个部门或某些人决定,这样就容易出现寻租行为。因为进基本药物目录就会有国家补贴,医疗保险报销时的比例也会大些,产生巨大的利益,每个人或组织都会在规则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行为,进行钱权交易就不可避免。
其次基本药物的定价过程也容易产生钱权交易。药物定价是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价格低了就是死路一条,每个药企都希望把自己的药品价格定高些。怎么样才能把价格定高,一是虚报成本,二是金钱开道。如果虚报被揭穿,金钱又不灵,那么只能让这这种药走进死窟窿,被市场淘汰。环磷酰胺这种药的遭遇就能说明问题。“环磷酰胺”常常遭遇断货的尴尬,关键原因就是这种药的价格太便宜!而且类似于“环磷酰胺”这种临床效果好、使用时间长,但各大医院药房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供应捉襟见肘的药物还有不少。譬如,抢救心脏缺氧发作的“心得安”针剂、用于癫痫发作的苯妥因钠、治疗静脉曲张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以及更生霉素、长效青霉素、非那根糖浆等。[1]
再次基本药物的配送也是一次权利寻租。在采购方面,政府办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机构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这个选定统一配送就是让地方权利部门也分一杯羹的方法。现行药品招标制度有缺陷,实行药品招标,政府本意是加强招标采购的公开透明,但结果由于大量管理机构的介入,导致环节陡增、人员庞杂,招标办、卫生局等相关领导全都列入“公关”对象,需要付出的“回扣”和“打点的环节”更多了。这种“公关”导致药品招标失去应有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反而让药厂和药商增加的成本并都转嫁到了患者身上。[2]
最后医院里用药时谁的回扣多就用谁的,反正政府买单。因此凡是虚报成本被揭穿,金钱又不灵的基本药物就是死路一条。
2、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
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和没有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完全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由政府补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这样就造成同样的条件下,患者及其家属就愿意用基本药物,使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非基本药物要与基本药物竞争也就是要把价格定高,多留点空间给医院或医生回扣,提高了非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成本,最终患者买单。
3、执行成本非常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在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中,遴选、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需要政府增加额外支出。因为这些环节在工作中都必须区分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就必然增加工作量,政府就要多增加人手和办公材料的支出。遴选、流通、使用、定价等环节中相关企业还必须支付很多灰色费用。不管是政府财政支出的浪费,还是企业灰色支出增加的成本,最后都要患者或者纳税人承担的。
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只是权力部门打着为民办事的幌子,实际上为了部门利益服务的想当然的好制度。
二、造成基本药物制度问题的原因
首先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这个制度时预设了一个前提条件,政府是一个无私的万能的政府。但实际上政府也是由一个个公务员组成的,公务员与所有的人是一样的,只有少数是能够舍己为人的圣人,90%以上官员都属于理性的经济人。以政府是一个无私万能的政府为前提设计的制度当然只能成为想当然的好制度。
其次药品由政府定价从根本上说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3]当然给基本药物定价也违背了马克思的价值规律。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而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且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着技术进步发生变化。而政府定价都是以对具体企业的成本进行监审为依据,结果就是用企业成本代替了社会成本,定出的商品价格也就是不科学的发改委对药品的定价也定不准,结果就经常出现这两种情况:一种是药价虚高,让患者和政府不能承受;一种定价过低让好药没有企业生产,患者无药可医。
最后,政府制定政策只能是符合“有为而无为,无为即有为”才能达到最高效率。“有为而无为”即政府若替代市场作为,会引起政府和市场乱为,从而导致结果无为。“无为即有为”就是说政府不直接管理经济,市场机制反而自动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4]本来中国医疗行业出现这么多问题就是政府替代市场作为造成的。具体说,就是药监、价格、卫生三大部门的错误行政行为造成的。为什么呢?第一是药监部门过去就是一个只知道受贿没有用的部门,他们只要收到贿赂,就给药厂批新药,不管是不是只是更换了名称。第二价格部门,假新药上市,价格部门要定价,他们定价依据违背马克思价值规律的具体企业成本监审,定的尽是虚高的假新药价,再配合一个医院固定毛利率价格监督机制,使得这些价格虚高假新药在医院大受欢迎,因为价格越高利润越高,并且还可以吃回扣。第三卫生部门公开招标,就是吃回扣,谁给的回扣多,谁中标,他们招标的价格比超市药房零售价还要高50%以上。第四公立医院的假公益性使得医院赚钱再多都只能装着没有赚钱,不敢扩大再生产,结果使优质医疗机构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扩大规模,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成为了稀缺资源。而现在的基本药物制度又是一个变本加厉政府替代市场作为的政策制度,产生这些问题也是必然。
三、一个符合经济规律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品种不限数量。只要是治病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都要进目录,不与制造成本挂钩,如果进了目录的药物,后来发现副作用严重,就要立即清除。由于没有数量限制,不与成本和其他受人为影响因素挂钩,只与治疗效果相关,这样就清除了人为设置的门槛,消除寻租的权力。
二是所有基本药物都由市场定价。市场机制就会自动的发挥作用。因为基本药物都是效果好,副作用小的好药,市场肯定有需求,价格高了,赚的钱多,投资生产厂家就会多,供给就会加大,价格就会降下来。价格低了,赚不到钱生产企业就减少,供给就会减少,价格就会上涨。
三是基本药物不与医药费报销、政府补贴挂钩。不与医药费报销、政府补贴挂钩,就没有利益,就没有不公平竞争。
四是取消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一个流程复杂,参与人员多,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就是除了增加成本费用外,没有任何作用。


[1]经典救命药价格低廉厂家拒绝生产 在线 www.crionline.cn 2005-12-07 14:53:20陈雷 稿源:新华网
[2] 和谐共赢的医疗体制研究 国研网 任凌云  2009-07-25 :
[3] 黑箱理论在成本监审实践中的应用 任凌云精英博客发布时间: 20090907
[4]有为而无为,无为即有为——《富国策》序 任凌云 精英博客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