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强行取消驻京办,不如干脆迁都(1月27日)


 

124,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一个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京办事机构管理的红头文件,在未来的六个月内,数千家驻京办将被撤销完毕。

据说此次撤销的范围涉及: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各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仅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北京办事处,经济特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予以保留。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保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经国务院批准的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管理协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中央驻香港、澳门联络办公室,一汽、东风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京办事处共52个,其中正厅级30个、副厅级3个、市正局16个、正处级3个。工作人员约8000人,其中机关约1300人,所属宾馆、饭店、招待所约6700人。此外各地市驻京联络处约有520家左右,各县级办事处和企业自设驻京机构5000余家,如果加上各种协会、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还不包括没统计的驻京办所属的子公司孙公司等。

 

这一石激起的千层浪,是众口一词的喝彩之声。

驻京办是中国社会腐败的根源,而撤销了驻京办,似乎就可以节省曾经被挥霍的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很多资金,确实是一件得民心的决策。

 

当然,也有从现实的角度表示担忧的。比如郑风田先生在《驻京办关了谁受损最大?》一文中,就列举了从这一决策中遭遇损失的四个方面的代表人群:

第一大受损群体为北京市政府及各级服务部门,包括GDP统计部门、房地产业、楼堂馆所、娱乐场所等等,危巢之下无完卵,供品假茅台也将受损大大的。

第二大受损群体为部委干部们。

第三大受损群体为爱到京城的地方大员及其家属们。

第四大受损群体为访民。

郑先生的结论是:驻京办还是蛮重要的,真要是关了驻京办,要伤了许多人,所以说关不得。也不可能关得了,因为它滋生的土壤太肥沃了,有太多的人需要它。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是哪里有有缝的蛋,那里就有苍蝇。

 

郑先生的评论,勿庸置疑是现实的,虽然有许多本人难以接受的说法,但本人更愿意相信,或许郑先生也在用自己的特色,通过说反话来表达自己对“驻京办现象”的声讨与无奈。

 

的确——驻京办被从桌面上扫落之后,难免会在底下继续活动,因为地方政府有需求,地方资本有需求,甚至地方百姓都有需求。驻京办是悠久的历史上传承下来的。

中国自古就存在的政商勾结的传统,同时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使得一个产业、行业、甚至大企业的生存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央或者部委的意志倾斜。

一个官员的仕途,一个商人的钱途,一个学者的言途,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否合拍。可以想像,各种腐败与跑部钱进,不会被这一纸文件所终结。

但本人认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特别是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思想者,观点最好是正着说的,否则被不明就里的人断章取义就太可惜了。

 

扪心自问,本人也是为此叫好的人之一。

各地从地方政府到协会组织、从封疆大吏到国有企业,都在争相跟中央政府要政策、要指标、要资金、要扶植,为了一己之利不惜动用任何可以拿到桌面上的手段,甚至更多的是那些见不得阳光的金钱与美女的诱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跑官跑部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工作了?而且似乎不那么做就是愚蠢的、浑浑噩噩的、不求进取的,甚至是枉为地方父母官。难道这不让人感觉遗憾吗?

分配已经不是中央自主决定的,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的,纯粹感性的决策了。长此以往,中央政府将如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渐被架空了。虽然这在任何一个已经稳定而没有忧患一时的政权都是难以避免的,但依然是让人感觉可悲的。

 

办事处已经成为难以拔除的毒瘤,要裁撤何其难也!

因为那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这不禁让本人重新想到了迁都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议论迁都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金明志教授说,迁都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上的大事,而且涉及到修改宪法,有很多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因而虽然迁都是必然选择,但不会一蹴而就,甚至金教授也提出了估计推动迁都事宜的第一块骨牌倒下的时间。——他认为将最早在2009年得出结果。

如今已经进入了2010年,不仅依然没有结果,甚至这个话题已经被淹没在信息与思想的洪流之中了。

但本人认为,能够使得当下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根本解决办法大约只有迁都了。

 

迁都是当前很多国家都会考虑的应对新涌现的社会矛盾的方法。

比如巴西的首都从里约热内卢到巴西利亚;尼日利亚的首都从拉各斯到阿布贾;科特迪瓦首都从阿比让到亚穆苏克罗;德国首都从波恩到柏林;哈萨克斯坦首都从阿拉木图到阿斯塔纳;缅甸首都从仰光到内比都;哈萨克斯坦首都从阿拉木图迁都到地广人稀的西部了。此外媒体也在传俄罗斯拟迁都圣彼得堡。

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将迁都。其中韩国迁都也成为最近几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

 

2004811,韩国政府最终确定并正式公布了新行政首都的地址——位于中部地区的燕岐-公州,并被改名为世宗,如果迁都成功,这个城市将在韩国的中部地区崛起,带动周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这个将历时20余载、耗资近400亿美元的韩国迁都计划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7年,新首都建设工程启动。

2012年,政府85个机构开始分批从汉城迁入新首都。

2030年,50万人迁入完毕,燕岐-公州地区将耸立起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

 

19488月韩国(又称大韩民国或南朝鲜)成立,建都汉城(2005年更名为首尔),建国不久便经历朝鲜战争,其后韩国经济不断发展,首尔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2000年左右,首都圈(包括首尔、仁川及其他周边卫星城镇)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人口增长至4800万。导致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首尔地利渐失以及不均衡的城市发展令到首都出现人口密集、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化恶象,阻碍可持续发展都市化恶象呈现等因素不容忽视。

难道北京就没有这种情况吗?

 

北京建都已经陆续有800年的历史了。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北京拥有三千年历史,甚至从更久远的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甚至标准普通话都是以北京音为基础,而且800年的建都历史,给北京留下了丰厚的皇家资源,虽然圆明园已经被焚毁而成为国耻,但毕竟还有紫禁城、颐和园、天坛、地坛、雍和宫等有浓厚的皇家氛围的遗产。

 

在首都的人,几乎没有希望迁都的。

以韩国迁都为例,曾经有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反对迁都的韩国民众比例为52.7%,高达67.5%的韩国民众呼吁就迁都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中国为什么不能迁都?但如果不迁都,会怎么样?

 

以北京这样离海岸比较近的地方为都,无疑是会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本人依然认为,迁都对北京将会是利大于弊的。假如不迁都,许多现实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在此仅仅提几个小问题:

 

如果不迁都,会有更多来自百姓的财政收入被投入到无底洞中。至少北京每年都不能不拿出数百亿的财政用于缓解或者改善交通,仅仅2010年的预算就高达800亿,以后定会水涨船高——每年千亿,十年就是万亿!

如果不迁都,北京的人口增长势必会失控。截至到2009年底,北京已经有1755万人口,在此基础上,从新生儿到新进入北京的流动人口,北京以每年百万以上的人口数量在增长,以当前人口基数超越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步伐在加快。

如果不迁都,北京将会在宜居与人文环境的要求渐行渐远。人越聚集越多,各种犯罪现象也滋生,经济发展了,社会却不和谐了,失业风险提高,通货膨胀加剧,形象提升了,所分配得到的机会注定少了,口袋里的钱也少了。

如果不迁都,北京的生活节奏与时间效率将越来越迟缓,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效率。不仅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对空气造成污染也是必然的。北京的机动车总量已经突破了400万辆,而且最近的50万辆增长,仅仅是用了一年多一点点的时间。

首都早已成为“首堵”!

特别是各项体育赛事,各个大型会议,各个国家的元首与重要的国际友人来访问,动辄以交通管制方式限行,周末周初,早晚高峰、节假日等等,无时不堵,畅行反而成为一种意外的惊喜。似乎只有诸如SARS那样的特殊情况才可以在北京市区享受畅行的快感。

试想,在如此环境之下,谁会有畅快而轻松的心态呢?

如果不迁都,中国将会在国际化的泥潭之中越陷越深,难以让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更大的灾难是,假如不迁都,至少再次发生战争,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与党派会如当初平津战役的时候那样,以保全古都风貌为核心目标进行和平解放的。一旦战争爆发,对北京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将是一场浩劫。

 

有人讲,无论在任何国家,迁都都是一向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除了国家政府需要搬迁之外,一系列相关的机构、企事业单位、外交相关的各个国家使领馆等都需要进行搬迁,对于旧的都市,需要搬走的人、财、物都很多,而对于新的都市,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这些问题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人力物力都是很大的负担。而且毕竟随着科技的发达,通信更加畅通和方便,所谓都城已经不需要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了,只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即可,既然这样,无论对于任何国家、任何城市,迁都的需求也不存在了。

历朝历代迁都,都是因为改朝换代(战争灭亡一个国家,崛起一个国家)!很少因为环境、生态、经济等问题迁都的。除非改朝换代的情况还有一定的可能另选首都,不过绝大多数政府也会考虑到已有的城市建设问题,而选择以前的首都所在城市继续做首都。

迁都,听起来不可思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到新世纪,总会有人郑重提出来。

 

据说,孙中山并不认为北京就是定都的最佳选择。

孙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对兰州特别看好,认为中国真正的中心在兰州。

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六十的西部,人口却仅占全国的百分之十,整个西部省区的人口大致与四川省的1亿多人口相当。西风东渐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往东部跑,往沿海跑,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东南沿海会有承受不住的一天。

昔日的小渔村深圳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因为有开放政策,要使西部有吸引力,也要开放西部,西部那么辽阔,仅仅建几个特区还不足以平衡人口,使人们乐于奔赴西部,定居西部,它需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移。这种迁都未尝不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成都、重庆,盆地地理局限,担当不了;西安千年古都,地下全是秦砖汉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圈。还是兰州,孙中山早就看准了这个地方,这里是中国的心脏。兰州的风沙不会比北京大;纬度低,冬天不会比北京冷;离海洋远,夏天不会比北京热;兰州背后也有长城,更有母亲河——黄河穿城而流。

 

至少在当下看来,一旦确定迁都,那些驻京办将无需裁撤,自然会随着中央政府最终确定的新都而转向,所以未必会真的是过于劳民伤财的事情,根据相关专家计算,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财政管理上漏洞多,驻京办主任对这些钱有绝对的支配权,花销起来很随意,也为腐败提供了制度缝隙。

即使以此最低标准为参照,十年之中也达到了千亿规模,前边说过,北京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城市,在交通改善方面,每年就要投入千八百亿,时间的积累,这些投入又何以计数!

把这样的规模放在尚未发达并有拓展空间的二级城市,又可以带动多么庞大的资源转移,并产生巨大的衍生效应呢?

 

在本人看来,此举至少某些意味是在平抑已经高得离谱,让百姓怨声载道的房价,而一旦迁都,将把资本、资源、资产实现位移,通过创造新热点的方式来改变当下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迁都并非劳民伤财之举,而是面向更伟大的转型,所必然要图谋的更大的战略,大秦帝国正是在不断迁都的过程中不断崛起的。只有迁都才能够换一种视角去看自身与周边这个世界的变化,才能够在变化中不失去自己,才能够的本色。

不仅如此,更会让果断作出迁都决策的领导人,有机会成为标榜史册中的人物。

 

比如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宏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迁都洛阳的时候,同样遭遇到群臣的反对,但依然果断地迁都,这一决策以及随后颁行的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等经济改革,比如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等文化改革。比如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等生活方式改革。

正是因为推行这一系列改革,虽然北魏孝文帝去世的时候仅仅33岁,都足以使得其载入史册,而那些改革,在不以迁都为基础的情况下,都是痴人说梦。

 

贾春宝

2010127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秦都变迁表

国君

都城

今地点

时间起止

 

西垂

甘肃天水

 

秦赢

秦邑

甘肃天水市清水县秦亭

 

秦襄公

汧邑

陕西陇县南汧城

 

秦文公

西垂

甘肃天水

公元前766

秦文公

汧渭之会

扶风、眉县之间古眉城

公元前762

秦宪公

平阳

眉县西四十里处

公元前719

秦德公

雍城

凤翔

公元前677

秦灵公

泾阳

今泾阳

 

秦献公

栎阳

临潼武家屯乡

公元前383—公元前350

秦孝公

咸阳

今咸阳秦都区东

公元前350—公元前207

吴足道制表 版权所有(据《中国都城要览》等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