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主流媒体路透社在中国同行之前得到消息,有关这方面的新闻中国似乎有点出口转内销了。为什么国外媒体对中国大米转基因反应迅速敏感?在我国沿袭多年的传统大米产业模式中,水稻生产由农业部门负责,而粮食加工、贮藏由粮食部门负责,大米产业链严重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质米的生产和发展。此外,由于加工企业小而散、加工技术落后。国内媒体对转基因一直持“无所谓态度”,对这么重大的新闻,早在11月27日就进行了报道,而我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媒体进行了关注,是中国的消费者“无知者无畏”还是觉得这不是个问题?我觉得前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参与审批过程的科学家周五对路透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批准首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投入商业化种植,这或会为其他主要水稻出产国采用这种极富争议的技术铺平道路。专家表示,中国批准自主研发的首个水稻和玉米转基因品种,将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的势力划分,并有可能促使其他国家效仿。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两位成员告诉路透,该委员会已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其商业化种植可于两三年後开始。为此,该集团专门从国外聘请了洛克菲勒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做指导,投入亿元研发资金,终于凝练成“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并最终成功问鼎被誉为“粮油诺贝尔奖”的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发展民族产业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是品牌发展的源动力。上世纪90年代,当大多数国人还在使用未经精炼的“香油”时,率先引进了当时国际先进的精炼食用油技术;2002年,又进一步推出了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食用油调和油。一路走来,见证了科技创新为国人生活品质带来的显著变化,并以自身的实践印证了科技改变生活的硬道理。说道转基因大米宣称的第一个好处当然应该是增产了,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研发的“Bt水稻”据说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这个好处太有限了吧?诸位知道不知道我国目前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从事水稻种植生产的农民,他们现在每年种植水稻除去成本,一年忙乎下来,一亩地1-2百元净收入就不错了。目前整体我国的水稻并不缺量,供需基本平衡。如果国家真是缺少五常大米了,农民如果能够真正地可以从种植水稻中获得好的收益,南方的一季改为两季三季所带来的生产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与这些价格收益带来的潜力相比,目前转基因水稻所带来的10%以下的增产潜力可以忽略不计。
转基因大米难道真是“毒”大米吗?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