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治在线”开启一个新阶段


  2001年1月26日在岐山县举行“村治在线”项目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梦雄,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仁华,陕西日报社副主编张若愚,陕西教育学院副院长文明,以及市县的领导专家,各级新闻机构的记者,共计1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岐山县委副书记霍铁桥同志介绍了“村治在线”项目建设情况。

  今天,我所以用日志形式记述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以为,启动“村治在线”是农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事件。我相信,进过3年努力,宝鸡农村信息化将迈入全新阶段,登上一个大台阶。

  记得在4年以前,我还是市长助理的时候,就力抓了农村信息化。由政府支持,电信、联通、移动3家公司承担了建设任务。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城市的信息化已经有很好发展,农村则很差,城乡“数字鸿沟”很大,信息化上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必须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村上配备电脑,接通网络,最好宽带,没有宽带电话线也行,目标是“村村有电脑”,“村村能上网”。目的是让农民也能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成果。应该说,经过3年的努力,这个目标达到了。这几年,不同部门也为农村基层配备了不少电脑,一些帮扶企业也捐助了一些电脑。全市80的村通了宽带,所有的村都有了电脑,大约10%的农户可以在家里上网。可以说,宝鸡农村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已经初步完备。

  座谈会结束时我讲了话。我说,实事求是的看,在“村治在线”以前的农村信息化,是非常初级的信息化。农村只是互联网的消费者,农民简单的消费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产品,这是“被动利用互联网”。“村治在线”的开通,把“三农”送上网,参与网上互动,通过网络平台,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乡村在线”向互联网生产了大量信息产品,包含了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政治民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于建嵘教授为我提供了“机遇的窗口”,岐山县的同志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和大胆探索。我认为,“村治在线”是新农村建设“最灵动的基础设施”,是“三农”治理最智慧的基础工作。在这个方面投入必要的资金、精力是有眼光的,是值得大加赞许的。“村治在线”开启了农村信息化新时期。它标志着农村由单纯的信息化消费者向信息生产者的大跨越,由被动利用互联网向主动开发互联网的大跨越。

  建设“村治在线”,人才是关键。首先,领导是网络人才。领导要能够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信息化对农村发展的巨大促进。现在,不少县区主要领导不大懂互联网,对互联网作用的认识极为有限。去年,我之所以选择在岐山县率先实施“村治在线”项目,主要是考虑孙毅同志、铁桥同志熟悉网络,对网络重要性认识非常到位。尤其是铁桥同志,不但是行家,而且热衷这件事。其次,有一个人才团队。“村治在线”的技术并不复杂,问题在于信息采集量很大,录入费力费时,单靠几个人无法完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团队。岐山县委领导亲自上手,组织各方面人才,组成了有力的工作团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较好完成了项目主体部分,很不简单。再次,要有大量“信息手”。“信息手”是我“发明”的一个概念。大家都有手,但手和手不一样。有些人的手很具体,干农活可以。有些人的手就可以把物质存在变为数字信息,变为信息产品。现在,年轻大学生都有这个本领,特别是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更是“小菜一碟”。但对于那些祖居农村的老农来说,却“难于上青天”。过去,农村没有“信息手”。现在,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成为农村的“信息手”。目前,宝鸡已经配备近400名,到明年就可能达到1000名,这是促进农村信息化的主要资源。要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不仅让他们建设好“村治在线”,而且要让他们把“手艺”留在农村,教育乡村干部成为合格的永久牌的“信息手”。

  岐山县“村治在线”的工作只是全市“乡村在线”一个开端。按照市委的部署,从2010年开始,全市开展“乡村在线”建设。力争当年实现“乡乡在线”,到2012年实现“村村在线”。在座谈会上,我要求岐山县大胆进行探索实践,完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今年一举率先完成“乡乡在线”、“村村在线”的任务,为加快全市“乡村在线”建设探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