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楼市未来走向(三)


 

成都楼市未来走向(三)
------之“3+ 1模式
 
前两篇分别就成都楼市的总供给,总需求做了简略的分析。
其中,第一篇重点分析了“理论供给”和“有效供给”,这两大类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成都楼市供给主要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今年整体供给乐观的结论;第二篇主要分析了成都楼市的四大需求主力,并得出需求拉动,依然是今年成都楼市的主要特征,这样的结论;今天主要分析成都楼市今年的区域宏观环境。
由于宏观环境的分析容易陷入空泛、不知所云的误区,因此,笔者还是从成都楼市自身特殊的环境开始,并概括为成都“3+1”模式,这个模式也是09年,让成都楼市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一枝独秀的主要原因。
1灾后重建,步入收尾期,推动作用依然强劲。
 从胡总在09年纪念512大地震上的讲话说起。胡总说:“要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原定的三年才能基本完成的重建任务。”  再此,笔者劝所有的正常人都开动脑筋想一想,原先被震掉的城池是不是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一点点盖起来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虽然,早一天重建完成,生活早一天恢复正常,但计划短短两年时间完成重建,是不是操之过急??这会不会违反建设规律,会不会逾越必要的建设周期???我只是杞人忧天的怀疑,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大,跃,进”?!
当然,灾后重建从表面来看,可谓成绩斐然:依照两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四川省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27871个,占项目总数的93.8%;完成投资5751.6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61.3%;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开工95%以上,完工82%,实现了“2009年底以前95%以上的灾区学生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的目标;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已完工81.5%,汶马路、川汶路建设扎实推进;城镇住房除汶川县城、北川新县城、青川县城等地外,20105月可基本完成重建。
展望2010年,中央财政已提前下达到四川,用于2010年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70亿元,另外,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2215亿元,占3000亿元基金总规模的73.8%
有必要强调一点,四川省用于重建的总资金预计在1.8万亿元,其中6000亿友中央财政拨付,另外1.3万亿有地方财政解决问题。由于重建步入收尾期,前期的投入已经或正在市场上流通,在加上今年重建对经济的推动,成都楼市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
说完政绩,关于重建,笔者要说一个事实和一个“传闻”(言出必有因!!):
 
第一个事实,重建资金审计过程中,还只是从表面上,重建资金被违规使用了2.3亿。按照一般的惯例,肯定还有一批是刚好踩了违规红线的、一批没有被抓住把柄的、一批永远查不出的历史迷案、等等没有被审计出来的违规现象,事实被违规使用的资金远远不止2.3个亿。这有什么办法?!人治当道、法律形同虚设、行政成本高、官员内耗严重,重建难道就能免俗吗?不能!
 
第二个传闻,都江堰市在重建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关键在于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举两个例子,首先是“传闻”我国某国有银行之一,也是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六行三保之一的某银行,在都江堰圈占了大批耕地,屯着不开发,此举不但事实上践踏了18亿耕地红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可悲的是,这种事情在重建区时有发生,并不是特例。  其次,是“传闻”都江堰政府太贪或没有长远眼光,用置换产权方式变相重建或拆迁,来抚慰民心,把原来城区居民赶到郊区,而这些灾民一旦搬到郊区的安置房,不但会失去在市区的产权,而且在郊区得到的产权面积竟然比震前的还要小。要知道,赶走灾民,政府就可以把城区的土地出让给开发商,转的大把银子。而这些灾民自然不甘心政府赚太多,于是就跟其他灾民搞“联合建房”,把几乎无法再住人的市区房屋加固,既不搬走,也住的不舒服。与此同时,政府想要卖地求荣不成,重建没有足够资金,自然启动不起来,大家只能干耗着。
 
 
2统筹城乡,后劲无穷。
统筹城乡主要是政策层面,政策是基本的“法度”,说到底,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变法,就是法度搞活了经济。如今的统筹城乡,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讲,就是让市场要素能够在城市和乡村有效流动,不受或尽量减少政策的阻碍,而市场经济也就是让市场统筹市场资料的流动(包括人才、生产资料、资金、技术)。
因此,户籍、小产房这些基础性“工程”首先被启动,从而引发连带效应,尤其是近几十年先富起来的“人”(也有人说不是“人”,是暴发户、是土财主、是土狼……),包括乡镇企业家、个体户、等等小腕、大腕,这些人从四面八方涌进成都这样的省会城市,享受较好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由此带来的购房需求,确实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十年之内,都非常看好。
城乡统筹问题,之前多次探讨过,不再赘述。
 
3城市升级,成都更宜居。
仅以交通为例,西南航空港、西部交通枢纽、7条地铁、N条于周边城市的快铁和高速、以及借力重建和经济刺激计划,打通断头路、加修、加固也是有条不紊的开展。如今,一号地铁线明年通车,成渝快铁也与928日开通。 另外。就是规模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成都在0206年刚刚进行了一场“大月进”式的旧城改造,有从去年开始第二波。未来三年的改造量将到900万平米左右,今年就是150亿的投入,270万平米的量。 其次,就是成都市环境越来越好。政府先后对三条河流的综合治理,让以前的“臭水沟”成了今日招商引资的名片。
说到底,城市升级对楼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吸引了无数外地购房者的目光,尤其是泡沫严重的一线城市,更多的中、低收入者选择成都这样的宜居城市。阿里巴巴、中国移动、腾讯等国内巨头,都在成都建设基地,还有200来家五百强跨国公司分部的落户,都是成都“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最好诠释。
 
 
开放的成都。    
 就目前为止,包括成都在内的几个规划有“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成渝经济区规划”“ 中国白酒金三角”、以及与 珠三角、京津唐、类似的“西三角”等等规划。这不仅是因为区域经济正从竞争走向合作,也因为近几年成都来了不少策划家、战略家、还以为因为成都市“一把手”队伍里的主要成员是宝钢集团的前总裁(经营城市的理念)。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几波很能“折腾”的主凑到一块,指定是闲不住的。
比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就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打响成都开放的第一枪。据095月,发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显示,到2020年,四川省将投资10866亿元,建成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其中,涉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重大项目107个,总投资11804亿元。时间跨度达13年,2010年自然是重要的一年。
比如,最近炒得很热的“成渝经济区规划” ,包括了重庆的“一小时经济圈”、万州、开县、云阳等31个区县,以及成德绵在内的四川15个地市,区域总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和GDP总量均占到西部地区的近三成。
再比如“中国白酒金三角”规划,等等蓝图。都说明炒得所处的经济环境将更加开放,那么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自然是开放的先锋。而开放则是一个市场,能够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不管国土部和囤地开发商之间如何互相“调戏”,不管业内人士对宏观政策如何“数落”,我们先“染指”成都楼市的特殊区域环境再说。而已经被证明威力无穷的成都“3+1模式,肯定会在2010年再建奇功。
 
备注:过去的2009年,由于成都楼市在全年的不俗表现,尤其是在下半年的一枝独秀,已经引起全国各地业内人士的关注。如今,成都楼市已经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10多个标杆城市中取得了话语权,成为了风向标。
完全可以说,中国经济看楼市,楼市沉浮看成都!(可见,成都楼市不止是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