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飞事件折射台湾政治绑架媒体


  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公民们,要走出这块土地去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种证件护照的准备会让你抓狂。因为对中国免签的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很多。纵然如此,去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估计都没有去台湾复杂。我手上的这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不是一般的不好用,去趟台湾足以让我们失去热情。登上开往香港的大巴,转机到台湾,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

  半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踏上了这片温暖的土地。走在台北市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街头报摊摆满了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报纸、杂志,马英九、陈水扁等隔三差五会光临一下杂志封面。随手捡起一份报纸翻了翻,令人汗颜的是台湾报纸的言论尺度比想象中要大很多。无可否认,台湾确实是一块自由之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台北101大厦炫目的霓虹灯令人赞叹。这里刚刚举行过盛大的2010年元旦烟花汇演。

  台北市一个缩影,正如广州是南中国的一个缩影一样。这里的市民举止形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没有五四运动和文革),这里的人们保持着谦和和容忍。充分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理念,这里的人们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他们并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为批判而批判,是为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行动。在可以看到的未来发展时代,台湾是能够孕育出更多的“大家”。儒释道信仰沁入骨髓,人的举止神态谦卑,甚于“闲庭信步”般处事;现代规则意识浸淫多年,锻炼出尊重规则意识。

  这块表面完全西化,骨子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弹丸之地,思维方式与我们接触的有所不同。台湾人有着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坚持,相信这是几百年来糅杂着儒释道的佛教在民间有着很深厚的根基。同时又有其奔放和活跃的一面,虽然有走向极端的嫌疑,但不能否认多元化的文化,在台湾早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在台湾电视节目中,极尽恶搞之才,调侃台湾的政治人物。

  多元化,并不是台湾的一个习惯,而是一种文化常态。此前我撰文专门讨论过台湾的媒体行业,上千家的通讯社和两千多家报纸,撇除星级酒店自己安装的国际电视台外,台湾居民大部份能看到70套以上的电视台。台湾发达的媒体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所有领域,甚至有专业的宗教电视台和纸媒,或许这凸显了台湾的社会特质吧。台湾媒体向世界展现的多元化是其中一面,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政治方面突出的片面性。或者说,台湾媒体或人们在媒体应该在政治中保持什么样的位置上发生了混乱,政治这帮混蛋绑架了媒体,根源是媒体还不够老道,缺乏美国“水门事件”那样的历练。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台湾媒体成了政治的附庸。

  2009年的5月中旬,也就是上一次我们组团游览台湾的时候,同行一位叫马中飞的游客因“闯入”台湾军事禁区拍照而被台湾当局逮捕,最终获得台湾高检署承办检察官的“饬回”并安全回到广州。此事发生正值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正在大陆访问,且台海两岸一向对军事、政治等敏感异常,故一桩本来是微小的并无恶意的“拍照”事情却遭遇某些媒体的恶意炒作成了“间谍”事件。媒体有追逐人性之恶以迎合民众心理的天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普利策当年定下“新闻原则”的原因。

  对这件事的媒体报导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事情涉及军事政治和两岸敏感事件(当然,敏感也是人为造出来的。),很多媒体,即使秉承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重大抉择”问题上,选择了失声,为的是追求所谓的“态度正确”或者说“正确迎合”。二是“借机”出名的媒体在疯狂炒作此事件。这里夹杂这媒体的用词不当和标题党误导民众,更有是涉及到台湾“原则”问题上产生的彼此“惺惺相惜”的共识。头脑发热、毫无远见、不分黑白地义愤填膺,是这类媒体的具体表征。

  其中借机炒作的媒体占据了绝大部份,还有媒体选择了失声,那心存公正发出声音的媒体就会被淹没在这片“喊打喊杀”的声音中。

  台湾媒体在政治立场上分蓝绿阵营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报导“马中飞事件”中,台湾媒体不分蓝绿阵营保持了“枪头一致对外”,这体现出台湾媒体缺乏全球化意识和强烈的小家子气。也就是他们自甘堕落蜷缩在自家院子里玩“过家家”游戏,也不愿意以平和的态度抓住能够树立本土形象的机会。

  即使是腔调一致的报导,如果能够尊重事实或者保持克制,那也没有太过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台湾媒体在这点上,并没有多少自制力。在报导手法上用了网络上泛滥的“标题党”和文字、符号暴力手段。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文化的缺失、内涵不足以及“话语霸权”。也就是说,媒体素质还不够。

  媒体应保持“以揭示事实真相为天职”为最低职业道德,以“普世价值”为行事准则,更高的要求则是提高全民素质,即每个人均具有独立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就是一所大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台湾媒体在政治上迷失了自己,或者说政治绑架了媒体。纵然如此,台湾媒体还是在对部份重大政策的监督和谏言上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中飞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逐渐归于平静。事件能够以审慎的方式解决,因为有台湾的司法系统做“冷却剂”。在事件的处理上,台湾司法系统保持了最大程度的独立性(无罪推定原则)。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民众最应该为此而感到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