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保守


     

柔弱的保守

 

迄今最为失败的一笔投资,是几年前花一万多元买了一套旁轴取景的胶片相机。

"旁轴"的具体原理,此处可以不论,总之在单反相机出现之前,旁轴相机是唯一可以更换镜头的相机。相应地,自从有了单反,旁轴相机的功能优势便大打折扣,而基本被归入小众而且奢侈的行列。这类产品的共性,是在刻意考究的同时,带有一点淡淡的怀旧味道。可资为证的是,自从单反相机的长枪短炮,充斥各种新闻发布会的电视画面之后,旁轴相机小巧而矜持的身影,就基本只出现在法国艺术电影中某个巴黎街头的"潇洒中年男"手中。

我买的那套相机更是其中的经典。淡香槟色的金属磨砂机身和极其考究的工艺细节,注定了适合把玩、不切实用的属性。焦距不同的三只定焦镜头,更是以"拒绝变焦"的执着,摆明了向传统致敬的怀旧姿态。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没"玩儿"过相机的人来说,这么一套雅而不实的东西,实在不该在选择的范围之内。

但是,一则它实在是精致而内敛,二是拿在手里的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触感,确有一见钟情的魅力,恰好满足我首选外观、兼顾实用的购物原则。况且在当时的情形下,虽然数码相机已经出到300万像素,但即使是新技术最热情的拥趸,也不敢过于乐观地预测数码替代胶片的前景。至于在摄影爱好者眼中,不仅数码取代胶片的技术障碍短期内无法消除,胶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更是数码永远都无法取代。一个本身带有怀旧色彩的相机,显然会强化这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预判,于是在我的盘算中,一台可以实用十年(这是我对数码取代胶片的时间判断),随后具有收藏价值的相机,其实不负那一万多元的价格。

以后的故事就极其简单了。从单独携它出游,到配一只数码卡片机作它的"副机",再到它被郑重地"收藏",其间不过34年的时间。

讲这个略显久远的故事,是为了引伸出我对一个更普遍的趋势的确认,即技术的进步远比我们依据经验所做的预估更快,其对传统生活形态的冲击,也远比我们愿意接受的更为猛烈和彻底。仅仅是在十几年前,仍有作家陶醉于派克金笔划过粗糙稿纸时的滞涩,并把这种不够流畅的感觉,夸张地认定为写出一篇厚重作品的必要保障。几位前卫作家发起的"换笔"运动,甚至被另外一些作家视为对文学尊严的戕害。从那时部分作家对纸笔写作的"坚守",到现在根本与纸笔无关的网络写作,文学的型态与写作的手段,一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除了上述数码替代胶片和电脑替代纸笔之外,MP3替代CD唱片,乃至激光照排替代铅字印刷,也都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比起历史上纸张替代竹简、活字替代雕版,或电灯取代油灯、蒸汽机取代马车这些同样伟大的发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奇迹,实在是出现的太多太快。

或许,新技术呈爆炸式增长的原因,在于各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被编结进一张彼此纠结的技术网络,凡是能在这一网络中找到位置的新技术,必然得到飞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垄断地位。反之,凡不能被这个网络接纳的技术,便都被作为落后的技术而惨遭淘汰。譬如,如果没有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和网络图像传输技术的强大支持,胶片摄影凭借其画面质量的优势,完全可以在数码摄影的冲击下再多挣扎几年。可是,当摄影记者借助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把数码摄影图像瞬间传回报社时,胶片图像的所有画质优势,都变得无足轻重。而当"无纸化办公"成为所有报社、出版社的普遍技术规程时,坚持纸笔写作的作家们,就成了编辑们必须特别对待的"老先生"

最新的新鲜玩意儿,则是所谓"移动阅读"。现在拼命打广告的是"电子书",还没开始打广告的是苹果的Ipad。按照广告的宣传和专家们的讲解,这套技术推广的后果,是目前所有必须借助纸质媒介传播的东西,比如报纸、杂志、书籍,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然后在"电子书"Ipad上阅读。到那时,我的这篇文章,连同刊载着这篇文章的这个版面,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瞬间传输到任何一个"电子书"Ipad的屏幕上。问题仅仅在于有多少人愿意花多少钱点击、阅读而已。显然,这又是一个可以被功能更加强大的网络接纳的新技术。如果我在前面归纳的定理可以成立,则不能被这个网络接纳的纸质读物,包括迄今承载了人类绝大多数文化成果的图书,就可能像胶片一样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如果有一天,那个号称要在谷子地里唱歌的公司开发的数字图书馆当真成为现实,诺大一座国家图书馆当真随时可以在网络的那端恭候,等待我的鼠标或键盘的调遣,那么曾经作为"精神食粮"而带给我们巨大愉悦的纸质图书,也就只剩下"质感""触感"而令我们不舍。而这一切,岂不恰好是我们对胶片曾经的怀念?

今后再有人提出那道著名的试题:让你带一本书到无人的海岛上独处一年,你会选哪一本?答案很可能变成无需踌躇的"电子书"。所有取舍和选择的艰难都迎刃而解,一问一答之间所激活的文化和智力的愉悦,却也荡然无存。

技术跑的太快,置身其中的我们,犹如置身于飞驰的列车,车窗外曾经熟悉的景色和故事,容不得你再多看一眼。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然愿意跟定列车飞驰,却不愿意成为留在窗外的故事。这是一种柔弱而无力的保守,一种自娱自乐式的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