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无瑕疵价格听证会没那么难


举办无瑕疵价格听证会没那么难
杨于泽

  若干城市去年陆续举办价格听证会,由于存在瑕疵,被舆论指为“作秀”、浪费公帑。国家发改委近日回应说,政府定价从“关门定价”走向公开听证,具有里程碑意义,不是“作秀”。发改委反问:“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真想作秀,岂会让‘蹩脚’的‘演员’来砸‘牌子’?”
  诚如发改委所言,价格听证会是一个新事物,体现了公开、透明、民主的公共管理理念。把听证会办好,自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积累正反两方面经验,走向完善、成熟,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但何以价格听证会现在不完善,还存在那么多瑕疵,需要我们冷静分析。不找出真正的原因,把不完善视为当然,我们就不会吸引教训,听证会也不会自动完善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不护短,不美化有关部门的“命意”,直面听证会现存的问题。办一场没有瑕疵的举证会,无非是设计一个公正合理的调价方案、推选若干有代表性的听证代表,再把代表集中起来,让大家畅所欲言。这里并不存在什么“技术瓶颈”,但需要一点认真精神,总起来说不难。虽然技术含量低,各地还是“故障”频出,我们就不可以等闲视之了。
  我们当然可以猜测,这是有关人员“工作失误”,是粗心大意,也由于“经验不足”。由于“工作失误”,退休干部变成了“下岗职工”,律师原来却是法律工作者。但恰恰是这种粗心大意,对应着有关部门对于听证会的某种态度。他们大概是觉得,以前干脆是“关门定价”,现在开听证,走走程序,装装样子,已经是公开透明之至了,搞好搞坏都可以交差。则所谓“经验不足”,只是一个自我开脱之辞,根本上还是一种不真诚的态度。
  人们指责听证“作秀”,指向的就是那种不真诚的态度。以前关门定价,现在世易时移,想给定价穿上民主程序的外衣了,这可以从治理理念上解释“作秀”的动机。而把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价格调上去,可以减小政府补贴压力,挤出更多“建设资金”,应该是听证“作秀”的经济根源。至于让蹩脚演员演砸了牌子,不过是说明了他们对民智与民意的轻忽,属于权力的傲慢。
  但发改委说,今后,价格听证会不仅要继续开,而且要开得更好。人民当家作主是历史潮流,中央反复强调,要推进各级政府决策民主化。而就切关人民利益的公共管理事项开听证,是实现决策民主的一种好形式。让听证会从形式到作用上完善起来,其实并不难。有关部门要做的,无非是事先考虑周全一些,组织工作认真一些,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  
  更为关键的是,有关部门要“正心诚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开价格听证会的目的,在于征求各方意见,通过协商求共识。在会议形式背后,是利益的博弈,也是利益的调整。表面上看,这只是相关企业与居民的事,而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是利益相关者。政府“正心诚意”,就得虚心听取各方意见,要有协商与妥协的气量。如果心有定见,则所定方案、程序难免不暗藏玄机,所谓听证自然就是走过场了。
  所谓知易行难,“行难”往往就是正心诚意难。正心诚意之后,其他只是按步就班了。价格听证会既然开起来了,它就是我们的决策民主化洗礼,这是一个互动过程,居民习得了民主参与的方法,政府理解了民众的利益所在,这必然带来政府与民众的相互调适。我们有理由相信,价格听证会将越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