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喜欢收藏文物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从元朝到清朝有那么多的瓷器上面有两个象耳?这就是《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有“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意为如果执政者按大道的原理处事,那么天下的人必定会投靠归顺。天下人有利益而又不受伤害则有平安太平的舒适生活。官窑瓷器取道德经35章的幽深含义,民间跟风,以至于我们现在见到那么多的象耳瓶。
《道德经》受欢迎,比较明显的出现于秦朝末年和汉朝初期。那时的名士范增、张良、陈平、蒯通等等都精通黄老之术。由于黄老之术效果卓著,人们颇为信服。但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逐渐的不允许民间学习“黄老之术”,将黄老之术视为皇家专用。故而黄老之术的很多绝技密术逐渐失传。三国时的几个有名谋士徐庶、郭嘉、荀彧、鲁肃等也熟知黄老之术,特别是中所周知的诸葛亮更是其中的翘楚。唐朝的常胜将军李靖也是熟知黄老之术的人,文武双全,以至于那时到中国学习文化的日本人现在还将李靖供奉为战神。唐朝时的道术名士还有袁天罡、邵康节等。
道家文化再次广为人知,扬威天下是在元朝,那时的丘处机作为成吉思汗的谋士,使用道术令成吉思汗攻无不克。由于以前的道统教育使得丘处机认为这样帮助蒙古人是不好的事(帮助外人,不正统),因此丘处机要求成吉思汗不要将他的事迹记录进元史(人死不留名,不愿意名流青史,乃是因为丘处机自认为是劣迹,不值得记载)。但富庶的南宋却因为丘处机的对元朝的贡献而延缓的灭亡的时间,没有马上成为成吉思汗的攻击目标,而是定在最后(成吉思汗死后)。元朝开始后道教十分盛行,故此象耳瓶开始流行。
明朝时的刘伯温也是道术高手、还有周颠等也是。烧饼歌是一个很出名的预测书,而且屡屡得到应验。而且永乐帝的主要谋士姚广孝也是道术高手,因此道术在明朝也相当的流行。但只是局限于帝王自己学习的帝王术。因此象耳瓶在明朝时也流行就并不奇怪了。
由于传统文化上道家学说有很多实际的作用,道德经因此备受推崇。汉字词句里面就有不少的词语来源于道德经,如:祸福相依、无为、柔能克刚、有无相生、功成身退、宠辱若惊、大器晚成、以德报怨等等。
而道德经54章的“子孙以祭祀不绝”成为了人们的行为指引,基本上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华祭祀文化。而31章关于左右的论述则深刻影响着历代朝官的设置,文左武右成为习惯。以至于中国革命的左右派区分都遵照“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样的思维形式来进行。
道德经对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它的哲学思维,祸福相依、有无相生的观念深入人心。顺其自然不过分的干预客观事物自然发展的“无为”观念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行事宗旨。不骄、不奢、不自大等“谦受益,满招损”的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立国准则。
由于每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觉得获益良多,而且又有众多的历史事例证明道德经的有效。所以道德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圣典。林林总总,言之不尽。道德经在做人、哲学、词语、生活观念、治国理念等多方面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