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历史地看待精神价值——知青英雄,中华丰碑


读《悲歌长泣—心灵深处的记忆(话说文革之九 原创)》感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该运动拉近了城乡距离,也拉近了南北距离,更拉近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距离。从广泛社会意义而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只要变革奋斗就会有牺牲。在祖国贫穷、艰难爬坡的建设时期,需要勇于献身的英雄,时代呼唤这样的英雄!新中国以来,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深入人心,谁心中没有信仰,哪个又能逃脱时代洪流的洗礼?即便是当今,难道会任由蔓延的大火把生活工作之所毁灭不成?高尚人生观决定一个英雄的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能静下心来审视珍重生命,是以无数先烈鲜血拯救多灾多难的祖国为基石,新中国经历半个多世纪浴血奋战的物质积累,人民得以从容回首。现如今,在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承担社会责任、警惕各种威胁、居安思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人们有条件有理由反思关注自身,而在物质匮乏年代这一切无疑是奢谈!时代瞬息万变,金训华、雷锋、黄继光、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等无数英烈奋不顾身、舍小我为大我的民族精神没有变,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永恒丰碑!
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操劳过度,鞠躬尽瘁,临终前仅剩七十斤体重,令人痛心疾首的结局,是贫困所致,更体现总理超负荷工作,并与人民共患难的公仆精神和意志。

怜惜生命、以人文本,是站在时代政治高度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但不能将之简单地套在历史的头上。应以历史观纵向地看待时代的进步!


       
——中国记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副会长欧阳艳玲

 
 李道煜 发表于 2009-10-25 6:58 回复
 
 赞成你的观点,以人为本是需要有具体场景来说,不能简单与木头与生命作类比,英雄的牺牲是为具体事而死的,如果与事来比生命,那就什么也不用干了,现在小偷敢横行与这种简单化理解以人为本不无关系。
任何时代都会涌现金训华、雷锋、黄继光、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等无数英雄

 

附:社交圈推荐:王奕:悲歌长泣—心灵深处的记忆(话说文革之九 原创)

天南故人 发表于 2009-10-24 11:46

悲歌长泣——心灵深处的记忆(话说文革之九 原创)

 王奕 原创 | 2009-10-24 10:22
 
关键字: 随笔 

                             悲情英雄

  文革到了1968年,毛泽东发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城镇百万高中、初中毕业生(也有一些还没有毕业的)满怀革命豪情积极响应(也有无可奈何不去不行的),很快全国形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当时唯一可以选择的就业之路。

  黑河地区革委会所在地与苏联只有一江之隔,当时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时有枪炮声在耳边回响,知识青年把这里看作是神奇的土地,全国十几个省市总数21万多人落户于黑河地区的农场、农村、生产建设兵团。

在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漫长过程中,知识青年在黑河这块土地上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一些人永远长眠在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

     1970年1月13日下午,嫩江山河农场一分场二队修配所发生火灾,上海知青蒋美华带病赶到现场,不顾危险冲进火场抢救里面的拖拉机.在抢救最后一辆拖拉机时,屋顶被大火烧塌,她扛起燃烧的房架,掩护在大火中搏斗的同伴,最后昏倒在火海中被烧成重伤。

1976年3月13日,德都县境内的襄河种马场四分场附近的小狼山北侧发生山火,火头在八级大风中凶猛地向农场扑去。知青杨淑云和同伴立刻投入了扑火的战斗中。粮食保住了,可是杨淑云和其他6名女青年永远长眠在了黑土地上。

金训华是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他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双河村爆发特大山洪,两岸一片汪洋。下午四时许,金训华正带着民兵修坝防洪,生产队长忽然跑来说:“堆在河沿在一百五十根电柱被水泡上了,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金训华说:“保护电柱要紧,这任务交给我!”说着,他就带领五个民兵前去抢救。刚跑到河边,金训华就看到两根电柱已被急流卷走。面对着每秒七、八米流速的洪水,金训华为抢救两根电线杆子被洪水冲走,不幸遇难,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事迹上了当时的《红旗》杂志,在全国轰动挺大。据说当时张春桥力主推出他为知青榜样,不知是否真的。

那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在黑河这块沃土上英雄一个接着一个。要做缩小三大差别促进派的军人、高干子女林宏到了逊克;“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副连长安徽人张兴华主动要求落户爱辉县农村。

但是英雄亦分种类。林宏、张兴华这类英雄,连我这个新闻人都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离开了黑河这个让他们成名的热土。来时轰轰烈烈,走时鸦雀无声。经历那个时代人都知道,他们是赶“潮流”来的。然而天公不作美,文革在骤然间就结束了,它的理论也遭到了清算。他们的英雄梦无奈地破灭了,只好走人了。

而金训华、杨淑云这样的英雄,是让我们心痛的英雄。他们真诚地听了毛泽东的话,来到农村、农场,要踏踏实实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栋梁之才。可是那是一个人不算财富的时代,国家的一根木头都比人重要。他们毅然接受了这个观念,并毫不犹豫地实行之。他们为了坚信不疑的信念,决然地献出火红的青春,谱写出那个年代人生最辉煌的壮丽篇章。以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看,人永远比财产更重要,切不可为了财产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但是金训华、杨淑云们那种对信仰的执著的追求(且不论对错)对我来说,是永远值得敬仰的,在我心目中他们是永远的英雄!

苦难风流,铸就了一批生不逢时的悲剧英雄,共和国的英雄纪念碑上应该庄重地书写上他们的名字。

也许我们的祖国在他们的注视下,会成为他们心仪久已的圣洁的人类天堂!

写完这篇文章,我眼角湿润了,那是为英雄也是为我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祈盼着共和国公民的生命永远和五星红旗一样,矗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我坚信那一天必将到来,也许她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很远很远的路程——我祈祷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