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成名的启示:劣质产品一促就死


 


 

      最近,我的朋友张怀天写了本叫做《新闻营销》的书,邀我写两句话。本来我是不赞同企业在后期营销阶段搞花样甚至押宝于此的,所以写来还是比较作难。但最后还是送了这么几句话给他算做交差:

      新闻营销的实质是企业资源与媒体资源的有意识整合,这对于管理完善、产品过硬、渠道畅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拓展市场一种难得的捷径。

      营销其实是个从产品开发开始结束于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但往往很多人把营销当成促销来理解,或者划割为营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所谓“新闻营销”其实已经到了产品成型后的阶段,其作用是对目标市场的认识影响。但问题在于,如果新产品的功能、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市场预热就显得很危险了。一个存在明显不足的产品,如果不促销,反而能够在一定氛围内形成一定销量,最终使其在对产品要求不高的群体内消化掉,也不失一种策略;但一旦促销成功,反而因为影响的扩大,快速暴露了产品的缺陷,从而不仅影响这一产品的销售,还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最近在写一本《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书。之前我并没有关注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但于丹突然火起来之后,我的一些朋友看到了于丹误读《论语》的一些内容,也由于我在这方面曾经写过些东西,就鼓动我写本有纠正意味的书来。这时候我才仔细读了于丹与讲座同名的书,确实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还是相当低级的错误。

      后来也在网上搜索一些对于丹的评价,发现批驳之声越来越大,很有一边倒的趋势。我就想,于丹本来没什么名气,现在突然成名,就象我们的产品突然有了知名度一样,本来是件不错的事情,但问题却出在产品质量上。如果于丹现在还没有成名,而用一定时间真正潜心研究一下《论语》再出来讲,效果会好些,即便没有新颖的卓见,至少也可以避免一些低级的错误。那时候的成名成的将是好名声,而不像现在这样弄得怪尴尬的。

      不在产品上大功夫,而是寄希望于促销上的怪招儿,似乎是中小酒企业的通病。更有的酒企业更为干脆地认为酒营销就是个销售问题,产品开发工作简单地缩减为包装设计,而从来不把酒体开发当回事。当然,这并不说酒水质量差,因为很多这样的企业恰恰是认为自己的酒水质量高、口感好而不必下功夫了。但是,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向的咨询的时候,我问的一个问题总得不到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这款酒有什么特点?”厂家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的都是酒水的共性,根本谈不上特点。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所谓新酒其实只是旧酒装新瓶,换了个商标和包装而已。这样的新酒,一方面咨询师找不到市场着力点,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提不起消费的兴趣。最终只能成为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很多酒厂的产品展览室里,看着产品琳琅满目,其实多是这样的产品在凑数。

      而这样的产品也算不错了,像于丹这样的学术根底差,讲座漏洞百出的劣酒、次品,越是促销越是会尽快暴露缺点,促销成功之时,就是产品失败之日。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