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网上到处是关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正面评价,于是亲身去影院体会了一把。在感慨徐克创新力的同时,不免为该片的营销策略感慨。从营销的角度反思,《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造就国庆假期主导地位是必然的。
一、产品定位与设计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所展现给消费者的,是一个全新的唐朝形象。简单地说,是一种西化的唐朝形象。高达的佛屠、碧水之上成片的帆船、诡异的鬼市……这在中国消费者传统的观念里,是从来没有的认知。传统的古装片里,更多的是古建筑的气派,以及江湖流浪之路的险恶。消费者第一次感慨,过去的唐朝还可以是这样。姑且对历史不谈(毕竟片子本身所列事件与历史真实并无太大关联),片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产品特质,对消费者来讲,是一次思维观念上的创新,令消费者耳目一新。这点所带来的效果,从媒体的统计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当被问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哪一个场景最有特点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观众选择了通天浮屠,38.1%的观众选择了地下水城“鬼市”。而贯穿主线的通天浮屠,裴东来“白化病”妆容,都成为了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
当然,除了影片特质的创新外,人物角色也是一个创新。之前的《神探狄仁杰》里,主人公都是一个体态臃肿、面目慈祥而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电影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潇洒睿智、文武双全的年轻人。
在演员选择上,刘德华的使用,无疑是导演的一次消费者预期管理。刘德华的个人口碑效应,辅以梁家辉、李冰冰等众星捧月。对于消费者来讲,影片的预期可想而知了。
二、品牌的核心本质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影片本身所包含的品牌诉求有效附庸和迎合了当前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剧中,沙陀的极端偏执狂形象、上官静儿强权呵护之下对权力欲的追随、裴东来执着的愤青,最终三个人的悲惨结局,都昭示着某种人的做事风格所应有的结局。同时也将两位最终胜者的价值观展示与观众,武则天作为一个强权和物质的胜利者,注定着孤独、无助与强硬相伴,而狄仁杰最后的那句“天意昭烔,我自独行;天意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则触及了当今大众在激烈竞争之下的那种自我生活观念。
前后两类人群的对比,清晰地表现了两类人群的结局。后者可以说是两种“成功”标准下的成功人士,一种,宣扬的是物质和权力“成功”,一种,则是精神方面的“成功”。而两者,无疑都出动了目前社会人们的追求。
三、产品宣传
在国庆档的四大华语片里,《狄仁杰》是最早被人知晓的一部。从09年初传出开拍消息,又几经易名风波,《神探狄仁杰》、《狄仁杰探案》、《狄仁杰》、《通天帝国》到最终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除了易名这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剧照、场景图也一度被曝光。这些所谓“曝光”出来的场景,都恰到好处地给消费者带来了期待。
和张伟平的“放大炮”不同,《狄仁杰》的宣传营销是建立在“先天料足”的基础上的,不断曝光的剧照、场景图不断提升着影迷的好奇心,悬疑谜团和华丽场景也让影迷的期待值不断攀升。从这个层面来讲,《狄仁杰》宣传走的是一条“实打实”路线,因为准备充足,所以没有过多出怪出奇。这种宣传可能不如张伟平的“一炮惊人”,能在短时间内强占眼球,但却能很好地积累信誉度和口碑。 当然,这点在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有47.2%的人认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票房可以超过3亿人民币,相比于电视剧版,72.8%的观众认为电影版“浓缩剧情突出重点,可观性更高”。另外有52.8%的观众认为一定会走进影院第二次欣赏《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四、上市时间选择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上市时间选择恰到好处:9月29日。当期待值不断攀升的消费者在压抑已久的情况下,又突然有了一个漫长的黄金周假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就是涌向影院先睹为快。这也无疑将影片快速拉到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带来快速几何的口碑传播效应。而这种口碑传播效应,也将会后续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也是该电影命名的艺术之处所在,“狄仁杰之……”,在导演的蓝图里,产品线或许早已规划到位。
当然,作为商业电影,最终的成败还是票房。姑且恭喜目前突破2亿票房。但是我们在看到票房的同时,不能忽视1.3亿的成本。最终的资金回报率有多少,相信这是最终投资者所关注的,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