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杂志社找我,因为我以前写过关于“大运河”的文章,该杂志想约我再写写这个话题。我问:写这个话题干什么用?杂志社编辑说,当地政府要推动“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杂志社想约一组文章配合一下。我回答说:贵社对我的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写过关于“大运河”的文章,我也认为“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但是,本人一贯反对“申遗”,我认为“申遗”没有必要。如果要写文章,我不会改变这个观点。杂志社只好作罢。
前几天与几个朋友聊天,聊到民间艺术、传统艺术的话题。现在很多民间传统艺术都没什么市场,生存状况堪忧。但是,很多民间传统艺术其实很优秀,只是在现代流行艺术的挤压下,日子越来越难过。因此,一些民间传统艺术也走向了“申遗”的道路,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巧的很,聊天的几位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类似的看法。黄纪苏先生说:申报“非遗”等于给民间传统艺术定了一个骨灰盒。用我的话说,按照申请“非遗”的标准,传统民间艺术大约只能定型了,很难再有大的改动,于是就只能成为“古董”,等于是快死了。因此,申报“非遗”大约等于自杀。但也不完全如此,当传统民间艺术的确生存非常困难的时候,“申遗”也可以算作权宜之计。因为,一旦申报成功,大约都会得到一些财政支持,使得它能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种状况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让传统民间艺术真正活下去,关键还是在于当前的市场,在于它是不是受今天广大民众的欢迎,而不是取决于那些批准“申遗”活动的专家。
黄纪苏先生说,他曾经遇到过一些传统民间艺术的艺人,他们已经不单单是表演一些传统曲目,所谓原汁原味地再现传统,而是有很大的创造。这让我想起我国著名京剧导演马科先生的一番话。很多年前,我经常去马科先生家玩,他的孩子是我的朋友,老先生正好同我聊聊天。他也有感京剧的时代发展问题,问我对于京剧的看法。我对京剧没多少了解,随口说了点感受。我说,现在的京剧在我看来就是古董,也许有收藏价值,但很少实用价值。马科先生说:当初的京剧可不是这样。民国时期,京剧曾经有大力创新的阶段,以求适应现代的发展。他说,当时有一些比较低级的创新,把“裸浴”都放到京剧中。虽然这种创新有点“饥不择食”,但毕竟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不想被时代抛弃的意愿。据我的了解,京剧创新中比较成功的还是梅兰芳,他在京剧里运用了很多西方剧场艺术的手段,最终使得京剧摆脱了“茶馆艺术”的状态,成为今天人们所说的“国粹”。这一点,我的另一个朋友说的很清楚,他曾经在北京曲剧团做音乐指挥。他说,传统的伴奏乐师技巧没问题,但是观念有问题,他们大都还习惯于“茶馆艺术”的方式。由于“茶馆艺术”、“广场艺术”的环境噪杂,演员和伴奏都需要很大声,以吸引观众,或者盖过环境噪音。这种习惯在剧场艺术中常常有突兀,作为音乐指挥,他不得不经常提醒乐师,要控制音量。但是,像京胡这样的传统乐器,音量控制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令他头疼的问题。说这番话无非是说,很多传统艺术家,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使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更加适应现代,更好地被现代人接受。
这就要说到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等人。二人转、相声、上海滑稽戏都是传统民间艺术,但是,近年来,这几个项目都很红火,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市场状况相当不错。原因在哪里?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民间艺术也要跟上时代。艺术表演手段创新只是一部分,表演内容与时代合拍更为关键。换句话说,传统民间艺术不能满足于表演老曲目、经典曲目,而必须有紧密配合时代内容的新曲目。比方所山东快板,如果永远只说“武松打虎”这样的老曲目,估计现代观众兴趣不是很大。如果山东快板能够像“新闻联播”一样播报每天的新闻,或者及时反应最新的社会生活,我想,它很可能会获得新的生命力。事实上,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等人的火爆,都有这个原因。内容上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是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获得当今社会市场生存的重要条件。
再反过来看“申遗”,它几乎对这个方面没有要求,反而要求保持原汁原味,这个要求实际上并不符合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的生长状态。以昆曲来说,它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江南的一些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相互合作,根据当时人们的需求,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曲目。换句话说,今天被我们看成传统艺术的东西,当年无一例外都是流行艺术,包括京剧。这才是生命力所在,它才是活着的艺术。如今,“申遗”之类的活动,几乎都把传统艺术逼入了绝境,只能固步自封地远离现代社会。这也是我一贯反对“申遗”的重要原因之一。花大力气去“申遗”寻死,不如花大力气创新求活。从社会层面说,西方流行艺术形式已经占据主要市场,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再走上“申遗”的道路,等于自愿退出竞争,拱手让出市场份额。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哪一天好莱坞电影也不得不“申遗”,是不是说明它快死了?因此,对于当今很多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来说,需要开阔思路。传统艺人可能更多保留了艺术手段、艺术技巧,但是,缺乏内容的创新,缺乏与时代结合的新曲目,远离现代人的情感和欣赏焦点,很难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
扩大一点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也应该有同样的观念,不能越复古越好。要想发扬传统,就必须让传统在现代社会活下去,而不是变成古董,只供人们闲暇时的把玩;更不是进入“骨灰盒”,等着人们的凭吊。当然,上述这番内容在聊天的时候并没有全展开,所以接着这个聊天话题归纳一下。聊天的结果由司马平邦先生总结,他发出了一个倡议:针对申报“非遗”,在中国发起一个“非非”艺术运动,即“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家伙不愧是个娱乐人才。最后贴一个视频,看看人家把传统艺术的“双簧”搞成了什么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