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海2010”在上海召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部分委员、有关部委和学术机构代表、中外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与媒体高管约100人共聚一堂,围绕“跨国企业、媒体与中国形象传播”、“公共外交与中国形象传播”两大议题展开研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称,公共外交目的是提升本国形象,让外国公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在公共外交中,政府是主导、精英是骨干、公众是基础。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在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提升国民素质 倡导“新生活运动”
中国游客的国际形象问题引起与会者共鸣。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丘立本说,中国游客是中国的民间大使,部分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他说,中国游客坐过的班机常常很脏,地上都是垃圾。“有人觉得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如果不改变这个细节,公共外交怎么努力也许都无济于事,中国游客在纽约街头吐的一口痰就让所有的努力白费。”
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段跃中说,他有一次去一个日本岛屿旅游,看到旅馆里有中文提示牌提醒注意卫生。“没有日文也没有英文的,说明就是针对中国人的。我看到之后很生气,可这的确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开展公共外交要从我们每一个游客开始。”丘立本建议中国再度掀起一场“新生活运动”,以此提升国民生活素质,“比如不要吃了大蒜以后跟人家近距离大声讲话,上了厕所之后要清理干净才出来。”段跃中则建议媒体开设相关栏目教育国民文明生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寄南认为,国民素质教育要持之以恒。
塑造中国形象 中国媒体任重道远
如何发挥中国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成为论坛的讨论焦点之一。多名与会人士提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朱英璜称,这与媒体的关系很大。“从传播学角度看,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是一个被媒体如何描述、传输和解读的过程。遗憾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媒体塑造的,在国际舆论的营造能力和影响力上,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一时难以改变。”
朱英璜表示,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自身公信力的提高,其中首要的是坚持报道的真实性,“中国媒体要成为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媒体,就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上信得过的媒体。”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说,在中印发展论坛上,双方媒体人都提议两国记者一起就一些共同话题进行联合采访,呼吁两国为记者提供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对方的机会,以便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这说明大家有这种需求,中外媒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