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期望更高的审计质量


                                                                                  人民期望更高的审计质量
                ——群众看待“审计风暴”趋向理性
 
高级审计师     张政斌
 
 
审计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经济医生”,不能只把脉不开方;坐诊堂把脉问诊只会纸上谈兵,充其量只能算半个郎中,断病情知症结且能对症下药才是济世良医。
“审计风暴”刮过几年之后,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的关注度更加理智,期望值更贴近于以人为本。他们不再满足于看到又查出了多少违纪金额,听到又移送了多少案件,又法办了几个责任人,而是更加关注发现问题之后的处理整改情况,更加关注整改后的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来年还会不会有人在同一时间犯同样的错误,会不会有人在同一地点重蹈覆辙。
这样的关注,是社会民众心态的绿色回归,是对审计质量的更高期盼。这种期盼沉甸甸,它要求审计报告不能停留在揭露几个问题,提几条原则性强但无操作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而万事大捷,它期盼的是一篇篇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前瞻性、操作性、针对性建议的高质量、深层次审计调研报告。掀盖子亮问题不是目标,查病根提良方才是初衷。
民意之所以如此,或者说审计质量高低的评价不应止于“戳穿骗术、揭露猫腻”,是因为即便审计之后违法、违纪事实得以澄清,问题得以查处,责任人得以追究,但违纪本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已经造成,而这样的损失及其影响一般不会以问题被查处和责任人被追究的终结而宣告终结,其中有部分案件的经济损失是永久无法追还的,如近年来查处的国家公职人员境外豪赌案。也就是说,在“亡羊”之后再谈亡羊已无实际意义,如何“补牢”才是我们应该谈的,应该努力做的。
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形象和威信,人民政府的尊严与公信力,这些最为珍贵的东西,只有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审计事业无私奉献的人,才能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浇铸出高质量审计大厦的种种辉煌。比如说:在司空见贯的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挪用专项资金、利用工程投资中饱私囊、私车公养、干部“吃空饷”等问题频频曝光之后,如果只是就事论事,简单地将板子打在有关责任人身上而一打了之,而不去寻找有关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与财政资金审查审核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更不去谈论如何将漏洞用更好的制度堵塞,用更好的机制充填,那么,没有谁会相信同样的事情不会接二连三地在来年频频发生。相反,如果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能从发现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之中多做些调查,多做些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做到举一反三,从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找根源,从问题病灶区查症结,从制度、机制层面施对策,如此做来,谁也不会相信审计质量提高不了,审计项目做不成精品,审计工作没有大的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通过审计能否找到实现源头堵漏的办法;查出了多少违纪金额,移送了几起案件,查处法办了几个责任人,只是审计质量的表象,而不是审计监督的终极目标,更不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初衷。
揭露是手段、是前提,堵漏才是目标、是根本;离开了堵漏谈揭露只能就事论事,围绕堵漏抓揭露才能实事求是。唯有如此才能将审计理念从被动的“必须揭露”转变为主动的“必然堵露”。这是国家和人民利益之高,人的权利与尊严之重提出的硬性要求。因为对问题发生进行事前防范,对操作错误建立长效预防机制,是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犯、保障守法公民不犯错误的最起码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最根本需要。掀开盖子、揭露问题不算打功告成,抛根问底、曝晒“病根”才能皆大欢喜。这就像警察抓小偷,不能以抓多少小偷作为评判警察工作质量高低的标准;如果能出现社会上无小偷可抓,导致警察失业这样的结果,这才是警察工作的最高境界、最佳效果、最好结局。一言以蔽之,通过审计,从大量的具体、鲜活、生动的事件中抽象并谋划出好的制度设计和好的机制运作,来实现“让好人不犯错误,让坏人少犯错误或无法再犯错误”,才是审计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最终理想,才是审计质量的崇高彰显。
只有寓揭露于堵漏之中,将发现“亡羊”向“补牢”顺延,进而再向建立与完善长效机制深层延伸、扩展,审计质量才能在认识上提高,在实践中突破,在人民群众的期盼中跨越更高、更强。欲实现之目标,全面施行审计立项——课题化选题;审计实施——课题化调研;审计报告——课题化剖析、战略性思考、前瞻性研究、建设性对策的中医式辩证综合论治的大审计思路------“课题化审计”新模式,实现审计科研与审计实践对接才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