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前,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如何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个目标?GDP增长,劳动收入增加了,财产性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劳动收入既用于现时消费,也用于未来消费。这后一部分就可以变为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个目标的本意是让群众富裕起来。那么,在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同时,纠正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就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对广大群众而言,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动产。保障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的收入增长应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政策;保持金融秩序稳定和改革金融体制是实行这个政策的必要条件。
我们没有预料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个目标之后不久,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它对未发生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扰乱金融秩序和倒逼金融体制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出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特别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维护金融稳定和改革进入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报告认为,采取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的新兴市场国家要下力气解决刺激政策退出后的金融问题。就中国而言,稳定金融秩序,就不能不改革金融体制,首先是实现货币市场化。自2005年,中国改革汇率决定机制便是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6月,重启汇率改革措施,则是货币市场化改革的继续。
但是,货币市场化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却举步维艰。其中存款利率市场化,更是遥遥无期。由于消费物价水平处于高位,银行存款出现负利率,产生了三大影响。一是对广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减少;二是地下金融活动越来越猖獗,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三是资金外流。为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到了利率决定机制改革的关头。
然而,从周小川的讲话看,仍然拒绝利率市场化,理由是会导致利率上升,国外热钱将加速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同样会产生此种效果,为什么就不怕呢?启动要素市场改革,电价、天然气价、煤价、水价,都要上涨,会吸引外资进入这些部门,为什么不怕呢?
展望十二五,请不要忘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相关的改革和配套措施应该出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