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动力短板”,已是时不我待


补齐“动力短板”,已是时不我待

\ 周丽君

长城“绿静2.0T”柴油发动机仅是个开始。

在今后一两年内,包括长城、奇瑞、吉利、比亚迪在内的主要本土车企,在动力方面,或将都会有重大突破。据报道,上述几家车企的多个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变速箱、无极变速箱等重要动力部件,都已进入研发的关键阶段。

对本土车企而言,补齐“动力短板”,已是时不我待。

目前,多数本土车企已陆续公布“十二五”规划,在未来五年,不仅是长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主要自主车企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等,一向以合资车企为重点的,大型国有车企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5年,我国车市的总产能可能突破30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的预计产能将突破2000万辆。

三分之二份额,意味着自主品牌将承担起我国车市的大任。但自主品牌凭什么承担这份大任?

难道依旧是低价吗?显然不是。承担这份大任的底气,必然来源于技术实力。

那目前自主车企的技术实力又如何?

通过几年努力,近三四年以来,自主车企在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上,也的确取得了部分成就,如目前的长城、奇瑞、吉利、一汽等,都已较好掌握了发动机的VVT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技术,较大提升了自主技术;长城甚至推出了全铝的VVT发动机;吉利通过收购,奇瑞通过引进人才等,在变速箱制造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长城“绿静2.0T”发动机的推出,更是将自主车企的动力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发动机与世界最先进、最成熟的欧洲柴油动力保持同步,达到欧IV排放标准,已通过欧盟认证,动力性能达到甚至超越大众、奔驰等柴油技术引领者的同级别机型。

虽然本土车企在“动力短板”上的突围,已经有了个开始,但外资品牌显然不会满足于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目前,外资品牌正凭借在造车核心环节,动力方面上的领先技术,妄图粉碎我国的自主渴望。继大众率先公布“TSI+DSG”动力总成战略后,马自达的太空计划、福特的T动力加双离合、通用的T动力加6速、现代的新动力、日产的动力更新、PSA的新一代动力等,各类动力总成战略相继出炉。

基于先进的动力技术,外资品牌在新动力车市,甚至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对于正忙于补齐“动力短板”的本土车企而言,真可谓时不我待。

所以,在笔者看来,长城“绿静2.0T”发动机仅是个开始。本土车企更多更先进的发动机等,必须快速涌现。当合资车企在新动力车市尚未立稳之前,必须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