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抱怨单位差、待遇低、领导不赏识等,总之,把个人“不顺”的账都记在单位、领导或社会的头上。不否认这些同志中不少人有能力、有抱负,可怎样才能既怀揣八斗高才,又在自己的事业中大展鸿图,还享受生活的无比快乐呢?笔者以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四个“第一与第二”的关系十分重要。
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记得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好好做人,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做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完成的一项社会功课。“做人第一”就是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人不过关,他的地位越高,对党和人民越不利,如: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陈良宇、文强等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因没有遵循做人第一的要求,蜕变成党内的害群之马。实际生活中,有的人把能力放在第一位,这不能说全错。做人与做事之间不可简单地论高低、分上下,但却有人因忽视做人而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应该说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与前提,不会做人,做事就会困难重重。
勤奋第一,条件第二。一些人把没有成功的根源归结于单位或个人条件不好,动辄拿条件好的单位与本单位比,拿家庭条件好的人与自己比。不错,条件是成功的基础,但勤奋更是成功的关键。没有一个人是离开勤奋而成功的。陈景润在斗室之中,用去数麻袋草稿纸,解开了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居里夫人在生活十分贫困的条件下发现了镭;爱迪生穷其一生的勤奋换来了1000多项发明创造,他们的成功,难道都是因为环境比别人好?不说条件不算好,就是好也要遇到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而他们把勤奋作为成功的阶梯,遇到挫折不气馁,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果第一,荣誉第二。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人在研究工作中不肯投入精力,在申报成果、发表论文时,却凭借自己的地位、资格等把名字署在别人前面;有的为了名利甚至剽窃他人成果。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应把目标锁定在成果上,而不是瞄准虚荣,否则,不仅影响进取的方向,而且坏了自己的人格。这一点我们不能不钦佩研制“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们,那时人们只知星、弹研制成功,哪知幕后谁是英雄?!他们真可谓“两淡一心”:淡泊功名,淡泊利益,一心干事业。
使命第一,待遇第二。现在学成归来的高尖人才的确不少,可有的人还没开展工作,便与组织讨价还价,要官、要位,不达目的就撂挑子,大喊要眺槽。不错,高知识应该有高待遇。但这是有前提的,即知识必须发挥作用产生效益才行。你说你手中有一柄好剑,但就是不肯舞起来,有什么用?为党和人民工作要“使命第一,待遇第二”,这不但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