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第十三讲 礼乐第十三


《通书》第十三讲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第,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这里面讲礼乐,《通书》是周敦颐先生读易经时的一些心得,在讲卦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易经》里的卦来讲。《通书》毕竟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之作,也要涉及到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谈《易经》,而《易经》里也要讲礼乐。

礼,在孔子时当然就是周礼。就是当时社会的规范,通过若干年,通过社会的习俗积淀下来,尊卑上下老幼男女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它确定下来的一些制度,通称为礼。礼,既然是若干年积淀下来的,肯定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一些习俗行,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行不通,就废掉了。所以,行得通的,经过了历史考验的,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那肯定是合理的,所以,“礼,理也。”首先要合理,古代的礼符合古代的社会现象。

现在也要有礼。中国现在的社会,从来没有去讲究过礼法,从清末废科举,把孔夫子这套置之脑后,全面地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乃至典章制度,可以说处在全面学习转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全面学习化的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政治上好像还强烈反对,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估计至少在21世纪仍然停不住。我们也不可能回到清代以前的那个社会。毕竟时代发展时代变化了,大江东去,谁也停不下这个脚步,但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怎么变化,我们永远面对着这么几层关系:

一是面对自己的生命,二是面对自己的精神,,三是面对面对社会,,四是整个社会面对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层关系,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就是这四种关系的交汇点,是这些关系的基础。所以,无论怎么说,我们不能摆脱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既然是社会中的人,就必须有礼的存在,这个礼,在古代,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再延伸一点,有邻里朋友。其中有亲人,但也有仇人,佛教称之为“冤亲债主”。这些都是各有各的关系,但对冤家债主呢,都是在回避,不会经常打交道。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这些是日常往来之中,经常要面对的社会关系。

 

面对这些社会关系,那么,以什么为准呢?还是阴阳理而后和。我们在讲《易经》的时候,知道《易经》里有两个最根本的字:一个是阴,一个是阳。在讲《易经》的时候,讲易卦,是由六个爻组成的,有阴爻和阳爻,阳爻一三五得位,阴爻二四六得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中就得位,而且就和,它就处于一种和的状态。我们要做到什么叫和?和就是居中,居中就和谐。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尊是阳,卑是阴,君是阳,臣是阴,夫是阳,妇是阴,父是阳,子是阴,我是阳,我之外的是阴,在这里,一种复杂的相互映衬的关系之中,我们怎样得和呢?《易经》里说得很到位,得位就称为和。 “阴阳理”就是得位,所以,尊卑得位,上下得位,各自安于其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就各位,各就各位是理,得其理就和谐了。

 

如果不得其理,你想则么和?现在东西方的经济不平衡,东方沿海地区的发展繁荣,西部地区就很落后。东西方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大城市很繁荣,小城市较落后,农村多多贫困,老山区更贪困。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那样,山里边的人,只要不去干扰他,他还是有碗饭吃,他守着那个山,还是会过日子,就怕你去折腾。《道德经》里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电视电脑收音机到处都有,就把很多社会的信息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来那些民心不乱的,见到这些,怎么不乱?看到你们住别墅,看到你们到欧美去玩,一个宾馆,老农民挣一年的钱都不够你们住一晚上,他怎么心里边不烦?

“阴阳理而后和”,阳是光明的一面,阴是阴暗的一面。任何事情有可公开的一面,有不可公开的一面。阳就是可以公开,阴就是千万别公开。所以,礼,这重道理,它有可以公开的一面,也有不可公开的一面。现在讲人的隐私,不可以把人的隐私全部都披露出来,披露出来和动物世界也没什么区别了。每天都在别人的摄像机下窃听器下过日子,那个日子也不好过。

 

这一切,说穿了,社会关系虽然复杂万端,但是,归根到底,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现在中国只生一个,多为独生子女,兄弟姊妹这个称谓在城市里都绝迹了,农村里还有生几胎的。三纲五常嘛,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就这么简单,君臣关系现在中国没有皇上,就是领导和被领导,领导的就是君,被领导的就是臣。怎样料理好这里边的关系,君臣关系,被领导的肯定要服从领导,领导肯定要领导被领导,这个是没有话说的。父子关系,小孩子没成年前,肯定父母是监护者,父母处于主导者,未成年人肯定是被监管的对象。夫妇呢,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现在讲究男女平等。在北边,男尊女卑的现在还比较严重,山东这些地方男尊女卑还比较严重,南方说不清楚,中国这个地方还是具体事情具体而论,成都话叫“趴耳朵”,山西呢河东狮吼还比较严重。人的关系,就是领导被领导和父子夫妇的基本关系。父子夫妇是家庭关系,君臣已转变为职务关系,在企业里,机关里边还存在,实际上就是一个饭碗的宾主关系,社会上相处则是朋友关系。

 

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通书》首先强调理,万物要有万物的秩序,这个理,就是大道之行,大道运行的轨迹,称为理。大家都要遵从,遵从,这个世界就没有麻烦了,就和谐了。实际上,理与和用佛教的话来说是不二的,没有什么先后的关系。就像知和行的关系,有的人说先知后行,有的人说行先后知,有的人说知行合一,这些都是片面的来看问题。具体地来看,有的时候是知在先行在后,小孩子肯定是先在学校中学习,学了知识,以后进入社会生活社会工作,才去实践;但有的时候是先干了再说,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摸着石头过河,先干了再说,没有前人的经验,谈不清楚,在实践中摸索,先实践,后来找道理,来求知,来求证。有的时候知行合一。实际上,我们干事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事情做了再说,做了再想。有的事情想好了再做,有的事情想和做好像是一回事。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验面对不同的事情,有的时候可能知先行后,有的时候行先知后,有的时候知行合一,我们倒不是非得决然地把谁先谁后分个所以然,就象搞了这么几千年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鸡蛋不是一回事啊?鸡就是蛋,蛋就是鸡,鸡是蛋的特殊形态,蛋是鸡的特殊形态,统一了嘛。理和和也是这种关系。

 

“礼先乐后”,这个是中国从先秦来,诗书礼易乐春秋,顺序这样来的,先有礼后有乐,礼乐嘛,从儒家的政治角度,它是这样的。为什么它的乐是和呢?

我们从人类的古代发明来说,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可能还没有君主,还没有形成阶级社会和国家的时候,我们看原始人跳舞,(看看非洲人)在身体上涂抹,插上羽毛,披上虎皮,在篝火前蹦蹦跳跳的时候,可能乐还早于礼,早于人与人之间的制度。但在中国的政治社教,它肯定要把礼放在乐之前,乐必须服从于礼,这个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特点。为什么?礼是理?乐是和?这个就是中国讲人心啊。在《易经》的咸卦里就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用什么来感人心?用礼教来感人心,移风易俗,天下太平,讴歌太平盛世。这里边,音乐就涉及到我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了。在自然界里,好像只有鸟类有音乐的感觉,黄雀画眉夜莺,呜禽的叫声非常的舒畅,这个舒畅跟它们的求偶的需求非常密切。人们在精神愉悦的时候,丰收的时候,喜庆的日子,也要举行一些社教的文娱活动,畅快地用歌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精神的欢愉,这个就是乐。你看那小孩子来了,他欢喜的时候就唱歌,不高兴的时候肯定不唱歌。人也是这样,高兴的时候,愉悦的时候,头一摇一摆,就要哼两句了。今天去卡拉OK那肯定欢喜了,没有说谁家里有丧葬之事或者有人住院病重,哀戚的时候去寻欢作乐。在中国古代,守孝时期禁止娱乐活动,当然,现在有哀乐可以奏,但在古代是完全禁止的。

乐和快乐的乐是连在一起的,乐是什么呢?欢乐是什么呢?欢乐是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阴阳二气和谐舒畅,奇经八脉都贯通了,那个时候心里面念头一动,乐一乐,乐的一种高峰状态就唱歌跳舞,“鼓之舞之以尽神”,当然还有歌之咏之以尽神。

 

“礼理也,乐和也”,社会礼乐相配,乐是为政治服务的,为国家的团结,为国家的兴盛为,国家的祥和而表达的一种乐。古代的《诗经》,《大雅》,《小雅》,都是歌颂文王的,歌颂周先王的教化。古代也有《乐经》,但是,秦始皇焚书,就把《乐经》焚毁了,六经当中,除了《易经》之外,都焚毁了。但是,其他的通过文字可以背诵下来,所以,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最难背的《尚书》,汉文帝还请了几个秦代的老博士来背,八九十岁了,背出了二三十篇。但是,《乐经》那个乐谱那个怎么背诵?中国古代传承的乐谱都是口传心授,那个又要技巧,又要技术又要乐器,乐谱给烧了以后,那个就很难背诵出来。包括敦煌所发现的那些南北朝乃至唐代的乐谱,但现在至今没人破译。甘肃省文化厅、歌舞团说是破译了它的几首曲子,在二十年前好像也演奏过,但是,并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包括国内都没有得到公认,现在偃旗息鼓,再没有人说会敦煌的乐谱了。

尽管《乐经》失传了,但是,在《礼记》当中有一篇《乐记》,那是一篇非常妙的文章,不仅仅谈音乐,而且谈心理学,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篇心理学的文章就是《乐记》。中国的礼制是礼乐,礼首先必须君臣父子夫妇,在这个基础上,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谈乐,乐是辅助教化的。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有几位能数数文化大革命时候的事?毛也搞礼乐,阶级斗争是他制的“礼”:《东方红》、语录歌、诗词歌,一系列歌颂红太阳的歌曲,则是“乐”。乐起宣传的作用,有鼓动人心的作用。抗战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系例、“松花江上”这类歌曲一唱,杀鬼子的豪情就油然而生了,然后慷慨上战场,奋勇杀敌去。音乐对教化人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洋教发展很盛,势头很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到教堂里做礼拜,看看教堂里唱圣歌,那个中国人是没法比,他们的音乐是欧洲那些最有名的音乐家搞的,那个旋律真美啊,洗涤灵魂的感受。中国现在没有啊,佛教里的歌曲音乐,除了以前弘一法师的几首音乐还不错,其他的多是些民歌民谣的曲子变换而来,真的很差劲,不敢恭维。没有大师出来,没有音乐大师,哲学大师为之服务。就不像基督教的音乐,多去几次教堂,听听赞歌,很多青年人,就是这些音乐把他带到了基督的名下,所以,这个音乐的教化力量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