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重新组合的深意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提法,其中蕴含的信息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契合,预示着我国在未来五年,也就是“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保持GDP的有效增长,一直将投资放在首位,即“投资、消费、出口”,这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回顾30年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以扩大投资来达到目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关键时刻,也是靠着4万亿投资大单的投入完成了GDP年增长率8%的目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较早地摆脱了金融危机的拖累。但是,这种靠投资拉动GDP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够彻底的情况下才收效的,尽管改革已有多年,但我国政府在经济事务中仍然具有强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最明显的效果便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扩大投资,政府可以利用手中握有的行政杠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
相比之下,以消费来拉动GDP活动,就不是那么容易见效果了。这是因为,消费从本质上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保持一致,而且它主要表现为民间的经济活动,政府纵然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却很难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出口面临萎缩,我国政府亦曾期望以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来消化出口下降造成的困难,并为此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但是见效却不是那么明显。其原因不难寻找,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GDP依赖扩大投资规模的模式不断上升,但民众的收入水平并未同步跟进,相反,由于在很多领域的改革不彻底不公平,导致民众反而需要为这种改革付出代价,不得不以减缩消费支出来应付这种“改革的阵痛”。
但是,扩大投资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投资项目的投入,虽然可以对其上下游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并且扩大就业,但是投入需要产出,如果项目完成以后无法有效拓展市场,那么,这样的项目虽然保证了GDP的增长,实际上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乃至浪费。不必讳言,这种难以出产经济效益的项目在我国多年来的投资活动中并不少见,它们为GDP增长作出了贡献,却有损于经济的科学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单纯以扩大投资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一些资源开发型项目,已经使我国经济的后续发展面临挑战。比如,我国的稀土资源开发过于集中,导致这一宝贵的战略物资储备已经只能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来可能需要反过来进口稀土,从而为此背上沉重的代价。
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将GDP“三驾马车”的排序进行重新组合,将消费列为首项,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词语的重新站位,但却清楚地显示出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那种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GDP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民众过上富足的、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以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GDP增长的一个百分点。
但是,正因为政府很难以行政权力来拉动消费,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困难重重的。一方面,在长期的经济运行中,政府已经习惯了以扩大投资来拉动GDP,这种手段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使政府对此的运用已经得心应手,一旦GDP指标出现下降,政府很容易重走以往不惜一切代价扩大投资的老路,而再一次牺牲民众的利益。而从深层次来看,消费不振,其实深刻地反映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分配渠道没有理顺,民众收入低下,无法消化由扩大投资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因此,要想真正让消费能够在“三驾马车”中起到领头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理顺我国的分配机制,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使民众能够有力量消费。而一旦实现这个目标,那么,我们的经济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