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新闻一样卑微 像人民一样伟大


  一个农妇的贪官笔记 

  中国青年报 2010-10-20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张秀芳,近来做了一件让家人大吃一惊的事:每天晚上她都先睡上一觉,然后准时起来收看一档电视法制节目,并记录每个案例所涉及的贪官及其罪行。62岁的她至今已写满了3个日记本,如此“业绩”令人惊叹——

  每晚11点20分,62岁的张秀芳都会准时打开电视机,展开白纸装订起来的日记本。她费力地眯着眼,几乎将鼻尖抵在本子上。

    “这是啥做法?是官商沟(勾)结吗?”她一边念叨,一边歪歪扭扭地写道。老树皮似的手紧紧攥住水笔,一笔一画都像刻进白纸里。

    这个头发花白的妇人,正在写作她的“贪官笔记”。事实上,她是山东省平度市城关街道办事处金沟子村的一个普通农妇。20多年来,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她以贩卖蔬菜为生。每天天刚蒙蒙亮,张秀芳就和老伴儿开着电动三轮车,到青岛市区兜售蒜薹、茄子和土豆。

    不过,如今即使白天卖菜再辛苦,每晚的同一时间,张秀芳都会准时收看一档关于反腐倡廉的法制节目,它专门讲述全国各地的贪官犯下的重大案件。

    这个习惯开始于今年3月。一天晚上,张秀芳在亲戚家串门,碰巧看到一个“神奇”的电视节目,“原来的一个大官铐着手铐,蹲在监狱里”。

    她一下子入了迷。这个没啥文化的老太太,萌发了一个想法:“我要把社会的不公平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当地,每到晚上9点,村民们基本都会上床睡觉。而张秀芳常常会先眯上两个小时,一到11点10分,就跟上了闹钟一样,自然惊醒。有时候,她索性整个下午都赖在床上,这样就可以将整个晚上腾出来。

    为了省钱,张秀芳常常拒绝打开家里那盏25瓦的日光灯。她习惯于就着电视机的光线,趴在屏幕前一边看节目,一边记录“贪官笔记”。

    大半年下来,她已经写了整整三大本。日记装在一个红布袋子里,它原本是张秀芳卖菜时用来装零钱的“宝贝”。为了避免弄脏,她还在3本日记外面裹了一层塑料膜。

 

  设立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

  《南方日报》2010年03月10日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二月河先生昨日接受采访时提议应该设立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样的国家最高文学奖。二月河先生的出发点是用这种重奖可以激励原始创作。这个出发点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如果要说中国的文学奖太少显然不是事实。而且,虽然没有明确,但要说茅盾文学奖或者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奖应当没有争议,现在又提出设立另一个最高奖,岂不是叠床架屋?假设真如二月河先生所说,中国文学缺乏原始创作的动力是因为已有的重大文学奖缺少激励,那么再添设一个国家级文学奖就能提供更大的激励吗?显然不是,要激励中国原始文学的创作与设置什么样的奖项没有多大关系。好比电影界的金鸡奖、百花奖之类,再添设一个更高奖就能激励中国导演们拍出更好的电影么?
 

  小学语文教材被批评

  中国青年报   2010年10月20日

 

 

  10月12日、13日,作家叶开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而此前,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陈毅探母》的课文页面和郭初阳找到的相关资料。郭初阳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2课《陈毅探母》一文考证后认为,该课文“探母”存在事实错误。郭初阳还发现,在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亲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