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妈妈?




    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章大撤退的风波还未尘埃落定,如今课本中文章造假、“四大缺失”的质疑又起。震惊之余,赶紧搜索了解相关报道,迫切想知道祖国的花朵们在学习的净土中遭受怎样的思想“摧残”。

 

    关于文章造假的质疑,大概指向窜改文学经典、内容不合常理常识等方面。如上海小学课本的一篇文章,改编了巴金早年作品《鸟的天堂》:原文“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被改作“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也许是认为巴老时代的白话文太拗口?“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删减成“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也许是觉得巴老太啰嗦?在原文“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后面又填上一句“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也许是觉得意犹未尽,或者突然起了比兴的雅兴?据新闻报道,被按在地上剃了鬼头、涂了花脸的文章远不止这一篇,而且作者还都没有获得署名的权利。这种随意和不明所以的改编,难道真的是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还是编者的盲目自信或不负责任?既然大费周章地窜改,倒不如自己另起炉灶编个更精彩的,何苦曲解了原著又费力不讨好呢。

 

    一篇《爱迪生救妈妈》也颇受争议。文章描述爱迪生妈妈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来动手术,但是灯不够亮,小爱迪生想出办法把所有的蜡烛放在镜子前面,集中光线让医生完成了手术。有关研究团队称,在委托留美学生查阅文献及求证医学专家后得出结论为,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手术中救妈妈的故事显然不可能在爱迪生的童年发生。如此一来,这篇在小学课本中存在了几十年的文章便难逃杜撰之嫌。

 

    而针对这种质疑,江苏教育出版社也进行过“考据”:1886年才出现过急性阑尾炎这个名词,但不能说名词之前就没有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根据他们的调查,最早的一例阑尾炎手术其实是出现在1723年。另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也出过一个《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系列美术动画片,其中有一集《聪明的爱迪生》就描述了这个小爱迪生机智救母的故事。还有网友查到,美国1940年拍过一个电影《少年爱迪生》,该视频中的确有关于少年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光照明的故事。假如这些都是杜撰,那么就需要开始新一轮的考据工作。质疑到了这种程度,我倒认为有些矫枉过正、舍本逐末了。课文本身的思想,无外乎让孩子们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即使事情是发生在李迪生、张迪生身上,就体现不出这样的教育目了么?

 

    当然,我并非要否认严谨、求真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要强调的就是真,学习的严肃性、科学性就体现在这里。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要让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真、善、美等更高层次的精神。如果小学课本连最起码的真实性都难以保证,该如何交给孩子去真?更谈何善和美呢?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的“造假”质疑,其本质目的应该是借此话题来把公众的视线吸引到对教材真实性、美感和价值观的关注上来,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上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时善意地敲一下警钟。

 

    另一方面,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常抱“怀疑”态度,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才能真正有所“破”有所“立”。迪诺少儿英语的老师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课堂上一个孩子用英文侃侃而谈长城的时候,说到它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在月球上都能看到。老师听后马上纠正了这种说法,可孩子一脸严肃地说课本上就是这么写的,还能错?尽信书则无书,即使是传统观念认为最权威的教材。我们在教会孩子认真学习的同时,还要告诉他们学会用大脑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敢质疑,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伪存真,找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