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传志变脸看信心资源与资本互化


  

  这是一篇早就写好但一直没有发表的文章。今天之所以要把它拿出来发表,是因为又到了CCTV2评选本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的时间,不禁使我想起了也曾经是“十大经济人物”的传奇人物——柳传志。说柳传志是传奇人物,不是因为他为我们创办了一家知名的公司——联想,而是因为柳先生是一位对自己、对自己的公司和对自己的联想产品、对自己的联想团队始终都充满了必然胜信心的人,也是因为柳先生还是一位深谙“信心资源”与“信息资本”互化之关系的人。或许大家已经意识到,我的这篇文章将讲的是柳传志先生前不久曾退居二线,当柳先生退居二线后,由于联想公司突然间出现了亏损而他又再次坐上联想公司第一把交椅,并一举扭亏为盈的那个故事。何谓信心资源、信心资本?两者是如何实现“互化”的?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意义何在?

  首先须搞清楚信心是一种绝对不能没有的东西

  信心是一种什么东西?人类意识产物也。当人类对某一事物的产生与存在,发展与转化能够肯定的时候,人们便获得了信心。诚然,上述是广义的,狭义信心的产生可具体到某种主义或某个人。诚然,上述仅仅是对产生信心的描述,而非对信心本质的概括。那么,信心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非物质也。何谓非物质?简单地说就是客观虚在。何谓客观虚在?简单地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嗅不出,用仪器也检测出来的东西。可是,笔者不能不说,它是客观存在的,与其他非物质、客观实在不同的是,它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与人类的意识同在。不仅如此,信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被事物的变化所决定。如果该事物不再,那么人们对该事物的肯定认识即信心也就不再,甚至比该事物丢失得还要快。

  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作者不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因为我从来就不信包括上帝在内的各路神仙。当然,我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因为有许多唯物主义者最终演变到了唯心主义的阵营里,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我信什么?诚然,我信客观原理。当然,如果有人把我称为“唯理主义”者也可以。何谓唯理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原理的人。请注意,我这里讲的“原理”而不是“真理”,因为我一直认为“真理”与“真主”没有多少区别,表现为真理一般会被各种主义神化。

  什么是主义?主义多是被神化了的认识产物也。而事实上是,没有一种主义能客观认识事物的本质、性质,势必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就不要说人们在追求各种主义的过程中常常会走极端。既然如此,笔者为何还要讨论同样是“意识产物”的“信心”?难道就不怕“走极端”或落入“唯心主义”的泥沼?诚然,非常害怕,因为人们的信心有时是非常盲目、盲从的东西。换言之,如果人们的信心来自于盲目或盲从,那后果可就令人担忧了,比如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文化大革命”。

  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信心无疑首先是一种资源。但笔者又不能不说的是,信心这种资源有时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比如“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就有“信心资源”转化为“信心资本”的性质。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在中国有市场,也能说明“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确实有互化性质。何谓信心资本?简单地说就是具有可转化为资本的人类信心资源也;反之,如果不能转化为资本,那它就不属于信心资本而纯属于信心资源。需特别说明,人们对某人、某企业和某产品的信心是建立在其胜率大于败率的基础上,否则便无信心可言。而现在要说的是,前不久联想经历的那场盈亏互化与人们对联想品牌和柳传志先生的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互化有关,而与其经营无必然联系。

  其次须搞清楚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互化讲条件

  为什么说联想公司的扭亏为盈与联系公司的经营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一种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的成功互化行为?大家知道,像联想这样的一个大公司,其所做的每一项经营与决策都不是一种个人行为,都需要集体研究后才决定的。也就是说柳传志当不当CEO当不当董事长与企业盈亏有联系,但肯定没有必然联系。而事实上是,柳先生退居二线后,联想公司却出现了巨额亏损——尤其是在美国的分公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是因为他的继任者是一位独断专行的人?

  恐怕谁也得不出这个结论,也就不要说退居二线的柳先生不是一个植物人,重大的经营与决策他会发表意见的。既然如此,联想又是怎么亏损?诚然,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人的购买力的降低不无联系,但大家千万不能否认,今天的美国其购买力依然不怎么高。既然如此,柳先生上台后联想公司的扭亏为盈又是怎样实现的呢?难道是因为柳先生上台后做了假帐?如果没有,那么柳先生就是神了。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柳先生一下一上给联想带来的盈亏变化?

  我想,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柳先生的一下一上使联想的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实现了互化。那么,什么叫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的互化?说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当人对某人、某物、某主义充满信心的时候,这种信心具有资本的性质;反之,当人对某人、某物、某主义失去信心的时候,这种信心就不再具有资本性质,而又会回归到资源的层次上。读者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性,资本的本质在于能够实现增殖。

  反之是说,如果企业的生产资料不能再实现增殖,这种生产资料同样也会回归于资源的层次上。如果一个人、一个产品或一种主义的存在能为企业、为国家创造财富,能使企业的资本和国家的财富增殖,那人们凭什么不把它们或他们当作资本?也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温家宝总理才说出了“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话。大家都知道,按军事实力共产党的部队与国民党的部队相差得很多,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却很快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请问,凭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凭的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人们为什么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为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决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难道联想公司的员工和广大联想电脑的购买者对柳先生的领导没有信心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也正是由于人们对柳先生的领导充满了必然胜的信心,所以对柳先生的信心资源才有转化为联想信心资本的可能。可见,信心资源与信心资本确实能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