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首家开张的标准化菜场关门
据报载,上海虹口区丰园菜场,这家上海首先开张的标准化菜场于最近改换门庭,成了火锅城,这家当年作为上海试点推行标准化菜场的典范,今天这样的收场不免令人唏嘘,而且关门的标准化菜场不是仅此一家。
开设标准化菜场是上海事实项目,因此每开一家三方出资,市里补贴一块、区里再补一块、企业自出一块,为改善老百姓买菜问题,政府下了决心,从2005年以来,上海已开了近800家,但他们除少数外,多数都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陷于困境,如今,开放的市场谁有竞争力,谁就占据市场份额,竞争力来自什么?适当的购物位置,齐全的品类品种,尤其需要的是低廉价格,这被商界认为是致竞争者于死地的杀手,而标准化菜场多数由原菜场改造而来,改造后购物环境好了 ,但经营的有效面积減少了,摊位自然也少了,因此造成最致命的经营成本增高,这就必然要转嫁给菜贩经营者。据报载,标准化菜场经营场地摊位费比一般菜场贵一倍,如果马路菜摊(现在还有顾客需求,他们更低廉,更方便)。而标准化菜场的菜摊经营者要把高支出的费用转嫁给消费者,当然高菜价也是合理的,这就是标准化菜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他们的黄瓜三块钱一斤,一般菜场一块八毛一斤,马路菜摊就更便宜了,但顾客不认同标准化菜场的价格,哪里便宜就到哪里去,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则,因此,标准化菜场顾客少了,菜摊经营生意差了,菜场的菜摊走者多、来者少,造成菜场内品类品种不齐的恶性循环,市场份额也不断地丧失。
当初为民办好事,如今为何多磨了?
一.运作错误 市场是无形的手,任何商业行为不是你说了算的,一切由市场来决定,违背市场规律的事,谁也办不得,以计划经济的手段去办市场经济的事,是行不通的,补贴只能一时,无法维持长久。补贴只是用于改造装修,而不是曰常业务的亏损弥补,市埸运作中的亏损怎么办,推行者也不了了之. 因此只能出现难以为继,关门大吉 的局面.
二.定位错误 吃菜关系家家户户日常生活,它不是买了一次可以常用的东西,因此居民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另外上海居民收入高的占比不高,而日常生活老百姓的一般收入有限,特别是当家买菜的,尤以老人为主,即使钱多人家也是精打细算,对菜价往往是斤斤计较,那么标准化菜场能否天天低价呢?做不到顾客不来了,你原来想为他们服务的美好理想,也就成了空话。标准化是经营方式,大众化才是经营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你再标准的菜场也要关门。
三.经营主体错误 菜场是企业法人,它以利润为目的,因为它要投资回报,要养活员工,这是很实在的事情,企业不能无利经营,标准化菜场也是如此,而且经营成本高于一般菜场,若要推行,无非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与企业是两码事,商业行为就得用商业的规则来解决。不能强求企业去做无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