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善”怎会走入“诽谤门”——蒙牛恶性营销事件的启示


   笔者一直以为所谓“营销”是一个中性词,“营销”的差别,也仅体现在水平高低之上。然而日前因蒙牛与圣元而行竞争而引发的“诽谤门”事件,却人为地将这个词“一分为二”——原来产品营销,居然也有“善恶”之分。

如果将凸显自身产品优势,打压竞争对手看做营销的目的,那么大多数的产品营销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

   “突出自身产品的优点、弱化竞争对手的优势”。这可以看做是“善”的营销方式。

    以自身产品的长处来对比竞争对手的短处,利用详实的数字资料将这些对比凸现出来虽不厚道,但仍算不上是“恶”的营销方式。

     再下等的,是利用竞争对手的失误,“落井下石”,借风起浪,乘势“扩大战果”,剩勇追穷寇,欲将对手置于死地。。。。这一切虽然有失胸怀,但仍可以理解。

    等而下之,是无中生有的捏造对手的负面新闻,利用种种手段扩散,伪造证据,利用媒体混淆公众视听,操纵舆论大张挞伐给对手造成负面影响,直至搞垮对方。

    从蒙牛“诽谤门”事件来看,无疑属于“等而下之”者。商业竞争虽然利益相关,但坚持“费厄泼赖”精神仍是前提。但我们越来越看到,越是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坚持“费厄泼赖”精神就越难。

    下面说说汽车行业的营销。汽车工业在中国从2000年至今,“暴利”的下降幅度是迅速的,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警惕“费厄泼赖”精神的流失,避免“诽谤门”事件的发生,已迫在眉睫。

    个人以为,汽车行业的公关广告营销水平该是中国各行业中最高的,这一行业中估计打牌的公关公司也涉足最早、范围最广。在车企形象及产品宣传上,如果能够更多的关注公益、环保事业,出现“诽谤门”的几率将大大减小。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车企关注公益、环保责无旁贷、师出有名、得天独厚。

    责无旁贷:目前汽车所使用的能源仍以传统的石油能源为主,耗费资源多、污染环境大、碳排放量高。作为这一产品的生产者,至少在心理上应该有“原罪感”,关注环保责无旁贷;而在中国,汽车消费者目前仍算得上是中高收入阶层,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一样责无旁贷。

   师出有名:上面已经谈到,无论从收入上、从对资源的占有上、从对自然界的影响上,车企及汽车消费者为环保、为公益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师出有名。

   得天独厚:无论是在人才上、在资金上、在创意上、在社会阶层的覆盖上、在人员的组织上(例如车友会),车企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综合实力要胜出一筹,针对公益、环保事业做事,得天独厚。

   从车企的实际行动来看,好的营销方案也大多从环保和公益出发。例如沃尔沃的安全讲座,奥迪、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对于文化事业的关注,东风日产对于环保、慈善、教育方面的长期、巨额投放等。很多人对东风日产的迅速崛起感到吃惊,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在其崛起的几年里,对于包括南极考察、防护林等环保项目的支出,设立“阳光关爱*助教未来”专用基金以及到目前已历时五年、足迹遍布中国东西南北贫困小学、儿童福利院、孤儿院等的 “纯正精品·爱心联盟”活动。。。。。这一切,都为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企业好公民”形象起到了作用。而如果我们细心的话就能发现:几乎就是这些不吝于在公益、环保方面作出贡献的企业,其产品的可靠性同样是有口碑的。

   就以东风日产企业公民战略为例,东风日产2009年7月发布企业公民战略报告,首次正式发布企业公民战略,这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中首次系统发布的企业公民战略。该战略明确了东风日产未来在企业公民方面将以共创价值、共谋福祉为核心理念,以成为倍受信赖企业为目标愿景,在顾客、环境、员工、合作伙伴、股东、社会六个直接利益相关方中,有系统、有规划地开展企业公民实践。2003年11月,东风日产发布了23次方事业计划,提出用4年时间打造了一个强势增长、优化运营和学习融合的企业,实现企业持续盈利性增长并创造价值。2008年5月,在完成2 3事业计划目标的基础上,东风日产发布了以“成为倍受信赖的企业”为目标之一的13事业计划。

   7年的努力和坚持,东风日产的企业公民实践逐渐形成了有战略、有体系、有标准、有预算的运作体系,真正实现了与消费者、环境、合作伙伴、员工、股东、社会(社区)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共同发展。

   东风日产的企业公民战略为汽车业在企业公民方面开创先河,其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汽车合资企业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引导意义。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企业公民意识的增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汽车企业加入到企业公民行动的实践中来。

  “小成在智,大成在德”。如果我们的车企能够将社会责任看的与利润同样重要,笔者坚信“诽谤门”这样龌龊的事情是一定能够杜绝的,一句话:在善的道路上,不该出线通往恶的大门。(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