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生活的幸福超脱物质而独立


————听周晓虹教授谈品质生活

 


  品质生活,周末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江北老山某别墅举办的这样一个论坛。有幸听一些学者专家和成功人士来论道品质生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博导周晓虹教授对于品质生活的解读让笔者感受颇深。什么是品质生活,品质生活如何打造,它有着怎样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品质生活承载者怎样的生活梦想与生活哲学?笔者愿结合周教授的一些观点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周教授说品质生活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笔者深表赞同。品质生活其实更多的来自一种感官所传导出来的生活享受。它不能太物化太具体,对于物质,对于众人所追捧的东西,如果刻意地定义为自我的品质生活的目标,则反倒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一种负累,那种奔波与追逐不品质也不是一种幸福。用周教授的话来说对于物化的东西,对于品牌应该有一种自如的态度。既不受制于它,不依附于它,也不排斥和拒绝,一种平和淡雅的心态其实是品质生活的一个最基本哲学。


 


  品质生活其实是留给自己的一种自我的享受,如周教授所言,生活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没有必要用过度奢华或者锋芒毕露的生活方式想出自己之外的人证明自己的成功和富贵。这种心态的失衡,也就失去了追求品质生活的意义。品质生活应该是自己通过最喜欢最自在的生活方式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譬如住豪宅如果是为了炫耀或者展示,而不是去追求那一份宁谧和安闲自在。那么也不是一种品质生活。


 


  品质生活还应该是一种张弛有度松紧得当的生活,用周教授的话说不应该是激越的。生活的信服是来自一种感官,过度的变化时体味不到这种品质生活的幸福感的。生紧绷的过紧,把生活过得像战斗一般,生活毫无雅致清闲可言,这样的生活不幸福也不品质。


 


一言蔽之,生活是我们所驾驭的而不是我们驾驭生活。生活的稳定与沉淀是感受生活之美的关键,例如你一味的追求变迁或者一味的搬家每一个地方对你来说就会是陌生的,你也不会留恋那里,最终就会充满漂泊感。就像一个人过多的去谈恋爱,他就会麻木就不会相信爱情。品质生活不是过多的占有,而是一种平和地积淀。


 


拿居住来说,居住的品质应该占据了人们生活品质的很大一部分,居住是人与环境的一种最直接融合,居住的品质体现在宁谧的休憩。身心的自由隐藏或者舒展。它还能给人出居住以外的愉悦和生活的情味。能够有恰当的尺度与空间为生活的外延有一个充分的体现和承载,能够给人以想象和伸展的空间。体现出一种精心细腻的生活情味,这就是建筑所提供给人的品质生活吧。


 


品质生活在与物,更在于心,心的把握和体悟才最重要,让物质真正融合成为自己真正的品质生活,才能真正地去感受生活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