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发改委的一位专家的言论,让我感到有点意思。这位专家说,通胀涨几个点没关系。强国的标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和钱价高。也就是通胀高,收入高和人民币升值,他更指出,现在的通胀是政策的产物。
觉得有意思的是不是他言论的内容,而是他的身份。作为官方的一名智囊,做这番表态,颇耐人寻味。联系到此前吴晓灵和厉以宁已经王建等中国经济学家们要求放松通胀容忍度的说法,不难发现,希望通过政策来抑制通胀的想法过于天真了。
前几天,笔者在坐电梯的时候,旁边的一位中年男人看着一个七旬老太拎着的大兜白菜,发出了一声感慨:“咋又回到计划经济了呢?”确实不错,此前北京人已经没有冬储菜的习惯了,因为供大于求吗。但现在你会经常发现很多老年人又开始到超市、早市等地去大量买进蔬菜。原因也很简单,通胀来了。即便是在加息之后,这种购买冲动也没有得到抑制的现象。因为人人都意识到物价天天再涨。而笔者昨天理发的时候,再也找不到30块以下的价位了。
笔者同意很多专家所说的。通胀率已经很高。但这种通胀是否是中国政策有意为之的,笔者不好判断,毕竟笔者不是消息灵通人士,虽然从理论上讲能说得通,也就是用通胀来抵消升值的压力。
但笔者坚信的是,击退这次通胀的绝对不会是政策。原因很简单,这次通胀的成因太复杂。
首先,中国的大规模刺激方案,释放出的大量流动性,肯定是这次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钱多了,肯定会毛的。
而第二个是国际因素,欧美日等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不仅是主要国际货币的贬值,更多的是大量的流动性游走于国际间。
第三个原因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粮荒。有报告分析,粮价在未来5年内都将维持在高位,而两年内则有可能冲到顶点。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便中国本身粮油蔬菜都大丰收,其价格也会和国际上看起。
第四个原因是天灾。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自然灾害频仍,而且多是“百年一遇”,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不言而喻。
最后一点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游资的进入不仅仅推高的是资本品价格,可供储存的商品价格也会随之走高,而如果这些商品是上游产品,那么其对终端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将会是立杆见影的。
可以看出,中国应对通胀的政策作用将不会很大,毕竟很多因素是不可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击退此轮通胀的肯定不是政策,而是时间。中国的政策至多可以柔化通胀的增速而已。
击退通胀只能靠时间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