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 周二
很多旧的杂志不忍心扔掉,是因为那上面留存着我的记忆。
今天整理书刊,又翻出了不少旧刊,最老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学生文学》。主编:赵建功,副主编:蔡智敏。目录的右上写着:“抒写当代中学生的热血豪情理想追求,展示当代中学生的烦恼苦衷探索奋斗。”该杂志1986年1月创刊,1989年12月终刊,在中学生中的影响,如当年《人民文学》在作家中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校园文学第一刊”。
我手头的这几册,是语文报社的邓静女士送我的。2000年秋天,我去他们单位采访,谈到《中学生文学》杂志,我说久仰大名,只是从来没有见过。于是,她把自己珍藏的几本送给了我。让我感动。
《辽宁青年》,也是老牌刊物了。我上初中的时候,每次到镇上的书店买书,必买它。后来,这个接力棒又交给了我妹妹,她也很喜欢这个刊物,差不多每期都买。各省团省委主办的刊物纷纷更名,唯独《辽宁青年》一直冠以“辽宁”字头,但是,到哪个省,大家都很认可,这十分难得。我最喜欢看的是《欢迎您来问》栏目和励志文章。
辽宁还有一个杂志叫《文学少年》。我第一次知道樊发稼老师的名字就是通过这个刊物,樊老师的简历和照片登在封二,当年他也就五十多岁吧。可惜这期杂志一时找不到了。我手头的这本是1991年第3期,有魏小题的文章和照片,那时候,绝对想不到三年后会和她成为大学同学。那时候,主编是赵郁秀,责任编辑是张雨门。我上大学时,张雨门还经常和魏小题联系,寄登有她文章的样书,让我很是羡慕。
辽宁出小品、出笑星,也出产报刊。就连本溪那个地级市,也产生了一份曾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报纸《青年知识报》。上高中的时候,这份报纸订到了我们学校的每个班,大家传递着看,每一篇文章都不漏掉。不久前,我看新闻,大吃一惊,《青年知识报》已停办,说是发展空间狭小,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看来,要办一份百年的报纸或者长久的报纸,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