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所谓的楼市“二次调控”,国庆7天长假,各地观望气氛再度回潮,置业者的购房行为再度放缓,成交量在棒喝之下也给点面子终于暂时低下了高昂的头颅。
但有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倔强的存在着,那就是——房价依然坚挺!
中国的楼市调控,可谓“8年抗战“了!在中国房地产界,有一个和“发改委打飞机”并驾齐驱的典故,那就是中央政府每次调控房地产,房价就会飞涨,所谓“调控调控,越调越恐”。的确,纵观2003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政策,“八年抗战”的结果是越调越涨,如同“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最终就没人信了。
中国楼市的市场化运作始于1998年,真正意义上的调控始于2003年。
曾几何时,2002年下半年开始了“地产泡沫论”之争,房地产行业倍受非议。在121号文件颁布仅仅2个月后,由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简称“18号文”)出台,明确把房地产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8号文被视为房地产商利益群体的一次公开胜利,显示了中国房地产界已经崛起,并第一次公开了与政府进行政策博弈的能量。
从2003年开始,紧缩型调控年年出台新政,但中国房价却不断飞涨,政策成了“空调”,这一局面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是房价不涨了,而是政府出面说的托市,终于“名副其实”了,之前的调控则以进一步涨价而告终。
2004年调控的失效,导致而后几年的中央楼市政策似乎像个笑话。
2005年3月26日,一份名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的文件发出,业界称之“老国八条”。
进入2006年,调控继续细化。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6项措施(简称“国六条”)。5月29日,“九部委37号文”出台,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并首次提出“90/70”政策。这一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3%。
2007年,房价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阻力,主要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8月13日,中央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保障性住房”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新政开始考虑增加供应端和构建多元化体系。2007年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二套房”新政,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40%,利率1.1倍。而这一年的市场经过一段观望后,再度出现房价大幅上涨的高峰——全国住宅平均售价增长率为16.86%。
针对自2008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行业呈现衰退的局面,在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下,同时也出台了房地产刺激政策。
房地产增值占到2009年中国GDP的6%,50多个产业与房地产关系密切。但2009年中国楼市的繁荣,只是增加了更多泡沫。据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大约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以每套住宅平均100平方米计算,65.4亿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相当于2009年住宅竣工面积的11.3倍,这相当于2009年住宅销售面积的7.7倍。
2010年,中央政府的密集型调控政策“新国十条”体系在4月中旬陆续出台,暂时遏制了疯涨的房价,但是这样的调控效果将会维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谁都难以保证这次不是“狼来了”。
楼市新政,“狼来了”8年,房价涨声依旧,这从侧面反应,楼市调控和房价不成正比,想让调控达到降价的目的,似乎有些乌托邦。楼市新政,不是房价上涨的刽子手,也不是房价下降的大救星,而是房价上涨的温柔镣铐,主要受供求关系主宰的房价还会戴着调控的镣铐激情的舞蹈,一直高兴的跳到累!
在楼市调控的词典里,只有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而不会出现让房价下跌的信号,最多是让房价保持在合理和稳定的区间,不让房价像脱了缰绳奔跑般的野马罢了。
短期来看,房价会有所波动,也许会涨幅趋缓,也许会小幅下调,也许会稳步攀升,但是,长期来看,房价还会螺旋似的曲线上扬!
房价大幅下跌是病态的思想,要不得!要得的事,是让真正缺房子的人买得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