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剪影——我的2009


历史的剪影——我的2009

 

人生几回伤往事。

2009年尚未彻底变成历史,而我已迫不及待,要为它留下墓志铭了。

怀特海说,人生如持续的轨迹,将各种不同的经历贯穿。而我,则逐渐地喜欢上了录记自身的生命轨迹,哪怕是多么的微小,且私人。

一花一草一世界,何况我呢。

这也是生命的延续,历史的铺展。

梦想和现实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湛蓝辽阔。

2009年的我,就像维特根斯坦打开了盖子的瓶子里的那只苍蝇,不会抬头仰望狭窄而空旷开放的瓶口,只会循着生物惯性,在瓶子里横冲直撞,永无力冲破着透明的玻璃,去湛蓝辽阔的天空放飞自己虽小却也是能够振展并掀起巨狼的翅膀,眼睁睁地放任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溜走。

梦想渐行渐远。

一地鸡毛,我曾用这一个词,向朋友们描述我的2009。

后细细追忆,这过于灰暗的词,绝非我生活的全部,也许是因为2009灰色的记忆过于浓厚,掩盖了那些原本鲜亮美丽的物事,让我也产生了错觉。

不过,我终究是个达观的人,我向来相信,未来一定会比今天好,最黑暗的时候,也要知道,一定能有云开天青时,只要你心有阳光,春暖自然花就开了。

 

一.中国周刊

这一年,让我达观之心,蒙上重重灰尘的,莫过于中国周刊。

年初,我从广州返京,卸下了沉重的责任,得以喘口气,靠精神支撑的身体,终于崩溃。新年伊始,发烧3天,连续40度,原本锻炼减肥无效的身体,一下子轻了8斤,把家人吓得够呛。

离开广州,原本想休整半年,理理头绪,写几本书,贴补家用,同时再想下一步。封兄在给我践行时,也一再叮咛,别真歇了,那就荒废了自己。

回京之后,也有朋友及公司找,但我想好好休息,一概推到了年后。不过,开茶叶铺的计划,我倒是向朋友们透露了。

未及我细琢磨,老朱找到尚未痊愈的我,说卖什么茶叶,别胡扯了。

理论上,我在南风窗这样一本相对比较成熟的杂志做了几年,也算得上是个人事业的一个高峰,原本不应该再在同行业努力了。但参与一本全新杂志的创刊,以及想把在南风窗未及实现的一些想法,落到实处,却对我有巨大的诱惑力。

志趣相投,自是一拍即合。于是,放下其他盘算,专心致志跟老朱准备新的平台。

从杂志的编辑大纲,到人员聘用,到杂志的具体操作,我与老朱以及其他朋友,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事业中。我曾对老朱说,以我们这样一个核心采编团队,3年时间,影响力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同类第一!

如今,这一目标,因为遇到的巨大的挑战,可能要暂时调整延缓一些,但不管怎样,在2009年我们所遭遇的变局下,中国周刊团队所做的9期杂志内容、广告和发行市场,其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

在这一年蹒跚前行中,我个人对于杂志业的理解,又进一步得到了深化。这得益于与老朱、与我们采编团队的核心,以及每一个采编人员在技术层面不断地争论拧巴。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经营团队,除了老朱之外,大多都是新朋友新同事,蒋晨明、郭国松、徐一龙这几个我的搭档,虽然我们对于选题和采编技术的拧巴,有时看起来很可怕,但却对杂志和我都有帮助。

这么大年纪,还能有进步,于我而言,于未来的中国周刊而言,这都是好消息。

这是我人生的下半场。

 

二.兴顺源茶坊

新开张的事业,还有太太准备用来养家糊口的茶叶铺。

开茶叶铺,经销茶叶,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安排。我在广州时就已筹划,只不过,离开广州回京,加速了计划的实施。

我在广州期间,太太辞职在家带丫头。我从广州回家后,去幼儿园接过一次丫头,结果第二天,丫头回家就跟我说:“我们老师问我,你爸妈都不工作,那你们家怎么办啊?”

虽然老师并不应该跟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不过,话糙理不糙。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太太原来在时尚杂志社呆了好多年,一直想开服装店,我未同意,毕竟我们对于服装行业太不熟悉。太太家做茶叶生意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倒是可以借助的力量,同时,我也想,茶叶生意干净轻松,可以养性,况且,去年下半年,太太就有意识地到她家的茶叶店学手艺去了。

不过,我到1月10号以后,精力已经转向了中国周刊,这茶叶店的事情,我没再操心,主要靠太太,还有她哥的帮忙。

我让杭州的一名我过去的学生,写了店名,此前,我跟吴泓也提了写个牌匾的要求。虽然这两个都实现了,但最后用的,是我常州老乡,也是人大1950年代毕业的学长题写的匾额。

茶叶店在我生日当天开张了。如今,我也就是周六周日偶尔到茶叶店坐坐,喝口茶,会会朋友,经营上的事宜,全靠太太操心。

后顾之忧既解,自然无惧沙场厮杀。

 

(三)家人

我们家丫头终于成了小学生了,一年级的小豆包。虽然在幼儿园最后一学期,在幼儿园严重受伤,竟然没有回来哭诉。我很为我们家丫头自傲。

上学功课作业繁重,但我和太太却很少管她的学习,但她还是在同龄人中少见的自觉,做作业,复习,上周英语测验,又考了个满分——我们此前可都没让她学那些东西。幼儿园时,她说想学画画,现在还坚持着,很不错;今年儿童节我没买礼物,6岁生日时,我送了一台电子琴给她,她自己挑选的,最贵的!下半年提出来要去学,如今一周一次,老师对我说,教过的学生里,很少见进度这么快的!

我内心深处希望,将来丫头长大了,不仅能用文字,还能用色彩、音乐来描绘她所看到的世界,这对于她而言,也许也是一种生活,这是她自己选择的。

父母照例是放不下辛劳。

“怎么也能减轻一些你们的负担啊,再说,不动动,老得更快。”操劳一辈子的父母,这么大的年纪,依然不停地劳作,还用这样的话,为我们做儿女的开脱,听在耳里,却难受在心里。

我也曾经答应过老弟,答应帮他开个小厂,但一直未能成为现实。让我颇为无言以对。

一将无能,累死全家啊。

 

(四)我的大学

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20年。

人民大学这些年形成了传统,毕业20年是返校年。

而1985年入学的我们,是处在历史关节点的一代。因此,这是富有历史意味的记忆。

1985年9月,新闻联播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播出了人民大学85级新生入学典礼的新闻。当年新闻里提到的那些后来同样让人熟悉的名字,当年都坐在800人大教室的主席台上。

其时,新任人大校长袁宝华在开学典礼热情洋溢地向我们许诺,四年之后,再在这里欢送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建设者。

因为历史的原因,袁宝华校长未能践诺。而我们85级的学生,是灰溜溜地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校园,没有了飘扬的彩旗,更没有开学典礼显赫的排场,然后,迅速下工厂下农村。

我是到了总后3209厂,干起了印刷的辅助性工作。

作为热心公益者,虽然今年工作繁忙,我也是断断续续地参与了我们85级返校的组织活动。

我为这一次聚会,写了篇超过一万字的文章,我的大学,回忆我的大学时代,我所学,所知,以及我的老师和精神导师们。

我的大学时代,是我从一个懵懂的无所知的乡下孩子,渐变为一个开始有自己独立价值判断的成年人的过程。感谢我们成长于1980年代这个伟大的启蒙时代,感谢我们期间所经历的快乐和惨痛的记忆,感谢我们那个时代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满的精神追求,感谢那些尚没有被功利主义浸淫的老师们。

返校活动,我见到诸多同学,熟悉的不熟悉的,一见面都是那么的亲切。还有比我们这些经历过历史风雨的一代更亲密的了么?

畅饮之后,我的老同学们,说,老朱你一点都没变,还像从前一样。老朱啊,你太像牧师了。

20年过去了,不知道,变与不变,到底是褒是贬了,呵呵。

 

(五)我的中学

今年是前黄中学70年校庆。

前黄是我的故乡,常州武进南侧一个贫穷的公社。但前黄中学,却是大大有名。

我在前黄中学呆了整整6年。我的同学、我的老师们,相互间都结下了极其深厚的情谊。

同乡同源啊。

作为前黄中学北京校友会的秘书长,今年也是特别的繁忙。感谢我的同学,校友会潘会长李师弟王师弟等诸位师兄弟的大力协助,北京校友会成功地在北京举行了一场聚会,有近150人参加。可谓星光熠熠。

组织活动整理校友资料的时候,我对前黄中学这个曾经的乡村中学,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

我敦请我大学母校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为我的中学母校题字:立德树人,桃李芬芳。

回常州参加了前黄中学的70年庆典,见到了许许多多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同学,当年的往事,竟然栩栩如生在眼前,提起来忍俊不禁。

感谢我的青少年时代,那真是一个纯真年代。虽然,生活清苦。

前黄中学这6年,是在我青春年少的时候,那些不带任何功利之心的师长们,同样把朝圣者的灵魂给了我,并一直陪伴在我勉力前行的路上。。。。。。

感谢我的母校对我们的栽培。

教育改变命运。

 

(六)我的那些死党们

谁可以划船不用浆?谁可以扬帆没有风向?

无印良品有首歌,唱的是朋友。

我在北京有一个特殊的朋友圈,是以我的老乡同学们为核心组成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这些个臭味相投之人,有事没事,经常在一起聚会豪饮。

在外人看来,我们这些臭味相投的人,其实就是酒肉朋友。但外人不知道的是,我们这些人,在精神世界里,是相通的。平常可以不打电话不见面,但我们的情感,却常互致问候。

在我这一年最艰难的时候,这些兄弟们尽力劝慰,陪我豪饮放松。那些不能对家人说不能对同事讲的痛楚,也只有在这个场合,可以放松胡说。

今年一年,跟他们喝掉多少酒?我记不住了。

我只知道,如果算起来,光我这辈子欠老潘和老马的酒情,都还不清了。

他们说,胡说。你就好好做你的杂志吧。

不过,今年我的一个老朋友,吴泓,却英年早逝了。吴泓是我的师友,在杂志方面,给过我许多指点。他的去世,真是令人哀伤。

……

 

 

转眼之间,2010年就要到了。

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首过去,眺望即将到来的未来,心里满是感慨。有伤感,也有点点不灭的希望。

未来还会比现在更糟么?

我想不会。

不过,改变固然需要外部力量的配合,但更需要自我努力,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且相信,且走着。

 

(2009年12月28日凌晨 匆匆于旭日嘉园)

 

(国庆前整理U盘,发现数篇未刊发的旧作,这一篇部分已发我博客,这次整体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