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叫停曲美、澳曲轻、诺美婷等10余种含西布曲明成分减肥药的生产和销售,已上市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药监部门的叫停被认为是对企业行为的回应和跟进,早在25日,“曲美”生产商太极集团已经主动召回其减肥产品。太极集团还表示,下架系公司主动召回,并非出于药监部门要求。而在今年年初,与“曲美”一样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药在欧盟地区和美国均被暂停销售使用。10月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是发文责令“诺美婷”撤出美国市场。
风靡一时的减肥产品或将就此淡出公众视线。然而,审视这起由“曲美”主动下架而牵动全局的减肥药叫停事件,似乎并非皆大欢喜的结局,个中仍有诸多疑问尚待纾解。面对涉及民众生命健康的减肥药乱象,药监部门的反应不免有些迟缓、有些被动,而缺乏放眼全局、高度负责、未雨绸缪的主动性。而一旦失去了监管的主动性,反过来只能加剧减肥药市场的混乱。
早在2005年,欧盟就将含有西布曲明成分减肥药列入“警告类药物”,今年1月更是停售该类产品,美国也在今年10月8日责令该类产品撤出美国市场。在此期间,国内药监部门只是在2月26日发布消息表示,“密切关注西布曲明安全性信息”,除此之外,并无主动作为。直到10月30日,媒体披露了“曲美”已于25日主动召回减肥产品的消息后,才紧急叫停包括曲美在内的10余种减肥药。外,国外的监管部门总在领跑;内,企业的主动召回则形似逼宫。内外作用之下,药监部门反应之迟缓,应对之慌张,可谓左支右绌,尽显疲态。
药监部门是一个国家国民健康的守夜人,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应该而且必须主动介入、未雨绸缪,对可能危及民众生命健康的减肥药品预先布局。而不应该总是从容迟缓,遇事慢半拍。在国内外均已采取实质性行动之际,仍然没有行动,未免过于审慎。比如说,根据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发出安全警示,迅速组织开展对此类产品的安全性研究,甚至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以确认产品性能等等。仅仅表示“密切关注”,而缺乏实质性的举措,并不足以消除民众的安全忧虑。
从另一方面看,缺乏主动性的监管信号传递到市场上,很容易被理解为政府的默许甚至回护,必然导致乱象丛生。按照国家药监局2月26日消息中的说法,所有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药都是处方药,必须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用药,严密监测用药后的反应,以保障用药安全。然而,包括“曲美”在内的减肥处方药,却并未严格按照处方药销售,在任何一家药店都能买到这些明星代言的减肥药。广告泛滥的结果,往往使人模糊了其为处方药的特征。
药品的宣传、销售环节何以如此宽松?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减肥药市场如此混乱。现实生活中,夸大宣传屡屡出现,药品往往被疯狂炒作成了人人皆宜的保健品,而民众并没有听到权威部门的权威声音。诸多相应的监管部门,在面对市场上的种种乱象时,大多保持了克制和沉默。这样的克制和沉默,就是对国民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以减肥药而言,国家药监局其实已经有了不良反应的相关统计数据,媒体报道,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5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西布曲明相关不良反应报告298例,表现为心悸、便秘、口干、头晕、失眠等,无死亡病例。遗憾的是,这样的统计数据并不广为人知,也没有促成针对性的监管规定。
类似的监管被动事件并不鲜见。在2008年延宕至今的问题奶粉事件中,即可看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被动反应。监管的被动之所以成为一种习惯,可能与弥漫于全社会的政绩诉求密切相关,权力对企业的回护、包容已经呈现出某种病态,甚至不惜以牺牲民众健康权益作为代价;也可能与问责不到位有关。这些年来,政府对一些公共安全事件责任人的问责,很多都是在走过场,“异地为官”、“低调复出”怪想象的频频出现,后果严重的事件尚且如此,像减肥药这样的“无死亡病例”的事件就更不成其为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