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500强之化工掌握行业发展金钥匙
关键字: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制造业500强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化工)自成立以来,围绕“老化工、新材料”发展定位,一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8月,经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科技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价考核,中国化工被命名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
中国化工在2010年光荣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为了研究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携手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推出2010年(第六届)“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暨(第二届)“中国装备制造企业100强”排行榜。
夯实科技创新能力之基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由蓝星和昊华两家大型化工企业重组而成,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目前,中国化工拥有25家国家级转制化工科研院所,占全国化工类研发力量的70%,有1.7万多名技术人员;已建成20多个国家级和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去年中国化工承担和实施860项科研项目,其中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223项;省(市)重点科技计划及横向委托项目179项,企业自主开发项目458项;中国化工去年申请专利380件,获得授权专利444件,总共拥有授权专利2455件,在中央企业中继续位居前列。中国化工在有机硅、聚碳酸酯、聚甲醛、TDI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这批专有技术的水平已达到或全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化工做强做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打造科技创新进阶之梯
目前,国内许多的技术装置和化工新材料产品仍需进口。实践证明,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最佳途径。
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中国化工始终把获取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把专利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收购目标技术水平和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化工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填补了国内蛋氨酸生产技术的空白,并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蛋氨酸生产商。罗地亚有机硅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000多个产品、500项专利。并购罗地亚后,中国化工集团有机硅生产能力迅速进入全球前三名。中国化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利用海外并购获得的关键技术和自主集成创新的技术工艺,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在国内外建设和扩大诸如生物农药、动物营养添加剂、化工新材料及特种纤维等项目,完善硅产业和加大水处理等环境保护产业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离子膜电解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国际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其核心的制造技术。中国化工旗下的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适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膜电解槽——氧阴极离子膜电解槽。这比普通阴极电解槽节电40%左右。
中国化工稳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国内企业在有机硅材料技术、有机氟材料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成套技术、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成套技术等数十项技术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以中国化工旗下的长沙设计研究院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的“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项目——新疆罗布泊120万吨/年钾肥项目,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
开启科技创新未来之门
进入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行列,是中国化工加强科技创新、创建创新型化工企业的重要里程碑,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壁垒才能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和话语权。
在去年的工作会议上,中国化工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作主线,在促进效益增长、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进步等层面进行创新实践。同时,将以节能减排“零排放”为载体,加大技术创新带动工艺和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路线。
航向已经确立,路在脚下延伸。深知科技兴企的中国化工在未来之路上必将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打造世界领先的化工企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