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有端五十弦(二)


 

锦瑟有端五十弦

(二)

 

古瑟由来五十弦

 

      李商隐二十五岁中进士,三十八岁补太学博士,“在国子监太学主事讲经,申诵古道,教太学生为文章”(《樊南乙集序》)。故义山为有唐诗人中之饱学鸿儒。学问太大,在作诗上有利亦有弊。利者,无一字无来历,句句有出处;弊者,“獭祭曾惊博奥殚”,用典太多且生僻,故后人称之为“獭祭体”。《冷斋夜话》云:“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然荆公晚年亦或喜之,而字字有根蒂。”  

      既然字字有根柢,句句有来历,那么锦瑟一典出自何书?五十弦瑟究竟有无?倘有,又出自何种典籍?由于《锦瑟》一诗的“技经肯綮之处”,尽在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因而搞清楚五十弦瑟的有无,是打开《锦瑟》难解之谜的管钥所在。

      东汉许慎《说文》讲:“瑟,庖牺(即伏羲氏)所作弦乐也。”许氏之说有何根据呢?司马迁作《史记》,其史料来源大致在《书》、《诗》、《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秦记》和《楚汉春秋》等这些主要典籍中。而《世本》又为古代史官所记载之史料集成,体例分为《系》、《记》、《世》、《传》、《谱》、《氏姓》、《居》、《作》、《谥》等,故司马迁作《史记》多依用之。虽然《世本》全书早已散佚,但其部分内容仍可从引用过《世本》的存留典籍中辑出。譬如《世本》中的《作》即是记载上古发明创造的,其中便记有瑟的发明者:“《世本》曰:庖羲氏作瑟。瑟,洁也。一使人精洁于心,纯于一行也。”(见《太平御览》及《北堂书钞》)“《世本》:庖牺氏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见《尔雅·释乐疏》、《通典·乐》、《三礼图》和《路史》等)

      司马迁《史记·孝武帝本纪》亦载:“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相传由褚少孙补写的《史记·封禅书》亦照抄了这则史料。班固的《汉书·郊祀志》也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这段文字,仅将“郊祠”改为“郊祀”而已。另,《太平御览》引王子年《拾遗录》亦云:“白圆山,其形圆也。有木林,疾风震地而林木不动,以其木为瑟,故曰静瑟也。黄帝使素女鼓庖羲氏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

      由此看来,瑟由五十弦而改为二十五弦,缘起于一个“悲”字。虽然《荀子·乐论》云:“君子以钟鼓导志,以琴瑟乐心。”然而,能乐其心者,亦能悲其心。诚如《尸子》所言:“夫瑟,二十五弦。贤者以其义鼓之,欲乐则乐,欲悲则悲。”义山诗不言二十五弦而特言五十弦者,强调的正是一个绝对的“悲”字。据《周礼·乐器图》讲:“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为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凡义山诗中出现“锦瑟”意象者,无不切在一个“悲”字上。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前四句:“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又如《房中曲》(悼亡诗)其中四句:“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