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是否被官员“修理”公众最有发言权


周明华
有媒体称,中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五年低估超7%。10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称,“我们认真研究了有关报道内容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人员徐奇渊的文章,认为媒体报道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有关媒体不核实报告内容的可靠性,所用标题误导公众”;话音刚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10月CPI同比上涨4.4%,食品价涨10.1%。
国家统计局回应CPI被人为调整的速度还是挺快的,而且回应的内容也干净利落。不仅称徐奇渊的报告是个人报告,否认CPI被低估,称其为“主观推断”。而且还给媒体也扣了顶“标题党”的高帽——误导公众。果真如此,我不敢苟同, CPI是不是被人为“修理”过,公众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的民生感受最真实。9年多来,公众对CPI的满意度指数一路看跌,已跌至最低点21%,我们还有理由和底气称CPI未失真吗?
当前不争的现实是,吃、住、行、医、教等民生成本一直高企。我们单拿生火做饭的每户顿顿必用的天然气费与电费来说,就在几个月前,两项开支“说涨就涨、要涨得漂亮”,一个家庭每月一下多支出一百多元费用。这对富人来说不足挂齿,但对中低收入家庭却是雪上加霜。若工资跟着CPI一块儿上行作罢,偏偏是除吃财政饭和少数垄断国企之外,大多数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数年未鼓胀了。全总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加薪。
而且即便是这个已被低估的CPI中,居然一直还漏掉房价、教育支出、医疗这“三座大山”。这三大宗支出的持续上涨,是广大中低收入人群近年来胸口上堵着的一块久治不散的“淤痛”。始自2003年起的全国房价上涨,如今已涨了5至10倍。就在房控国策深度掘进之际,今年10月,全国70座城市房价照样同比涨8.6%,已连续17个月上涨了。单就这一项,就几乎耗尽一个家庭30年的收入。一直有官员和专家出来诠释CPI不含房价的理由,称住房不具投资功能。但若单把这一项统计进去,那么CPI的高度不知会“妖”至何处?
实际上,任何消费品都具投资功能,只有投资的效能大小之别。比如吃饭穿衣、孩子教育,它们具有消费功能的同时,也具投资功能。若仅以商品房的价格高,投资潜在功能大,就忽略百姓这笔大额的消费支出,那么这样的CPI必然朝着民众相反方向行进。其实,在国外房地产价格是一个关键的物价指标,而称量着我国经济和消费风向标的高端部门,不仅长期对此“绕行”还觉不过瘾,居然还要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再行调整?这些调整机构,难道一点不怕失真的CPI伤及社会和谐的正常肌体?
当前,我们需要认清CPI的终极目标是让公民能减轻生活重负,尽快使公共民生政策的决策者推动物价消费水平回归科学与理性,让公民能居家易、消费易;需要认清大多数公民的收入状况到底停留在何种低端位置,及至去填补百姓的这种低收入水平与疯涨的物价之间形成的巨幅落差。这需要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去坊间走走,摸摸百姓因物价上涨而日渐干瘪的钱口袋,去看看一些弱势企业的职工,他们的工资已N年未涨了。并将CPI这个紧扣民生的冰冷数字“暖热”,让它真实而亲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