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今年4月之后房地产又一次严厉调控政策的出台,整个十月,沪深两市指数节节攀升,3000点这一有极强心理暗示的整数关口也被再次突破。坊间充满着炒楼资金转入股市的各种传闻。其实,何止是股市,从农产品市场,到贵金属,以至金银币收藏等小众投资领域的行情都在飙升。似乎一夜之间,市场情绪完成了牛熊切换。似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已经可以不必理会了。不同于前一段危机来临之时市场二八分明的格局,股市在当下市场上的投资者眼中,还充满了赚钱效应,浮躁的情绪,渐渐又重新弥漫在市场上空。尽管大多数专业投资者和监管者都不会相信市场从此会一路高歌猛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都认同,又一波全民投资浪潮正在发轫。
当然不能简单地用恐慌和贪婪这两种极端的情绪,来描述眼下投资人的行为和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各类投资市场资金汹涌、大家争相赚快钱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文化的背景,更多的则是制度和经济层面的驱动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历程,中国的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地为居民创造财富,成为我国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场所,已经是我们所必须直面的问题了。
并不是中国的投资人天生就是比成熟市场的投资者更为激进,更喜好风险。投资渠道单一,是目前中国投资者所面临的第一个绕不开的障碍。尽管人的本性有逐利的一面,但是中国投资者却在更多层面上相对展现了尽力回避风险的态度。考虑到我国历年以来央行货币超发的程度,和时下各个商业银行为客户所提供理财产品的回报,我们真的应该佩服中国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之“低”。尽管2008危机年之后,央行日前终于有了加息的动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是绝大多数依靠储蓄作为主要财富积累手段的中国居民,财富在负利率的环境下缩水,是个不争的现实。有时候,中国很多投资人的投资目标真的不高,抛开增值不论,只要自己的财产面值能跟得上通胀步伐,实现保值即可。但是,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简单要求也很难实现。炒房之风为何在一次次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仍屡禁不止?某种程度上,这源自中国中产阶层对自身财富保值的需求。相对于动荡的股市,在中国普通投资人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金子、钻石、玉石、古玩乃至邮票、普洱茶、绿豆、大蒜等等,只要能炒作的,都是不错的投资标的。所以,并不能简单地把所谓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与之前历史上那些疯狂的投资泡沫去类比,并武断地将其归结为人性的贪婪和盲目。如果机制上的疏导工作没有做好,这种间歇性的爆发,最终会引爆居民的通胀预期,通胀不止,资本市场的泡沫不息。而在通胀的加速期,在大量流动性如出笼猛虎一般逡巡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之中时,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很容易互为推手,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面临汹涌而来的投资资金,中国的金融市场现在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充裕的流动性,需要政府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同于西方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要考虑虚拟经济是否对实体经济构成冲击,稳定,无疑是我国政府各个目标中一个首要的考察点,我国政策制定者更要考虑虚拟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安定的影响。基于这个因素的考量,笔者以为,政府理应更多在市场建设的规则制定上,在开辟多层次金融市场上下工夫,尽量避免直接干预资产价格,而更多设法从机制上去寻求解决之道,单纯的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恐怕是不够的。你能用强势政策去调控楼市,资金就敢跑去股市,下一波调控了股市,天知道又会把什么给炒起来。
流动性如水,资产价格如舟,水涨船高,本就是应有之意。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我们不得不面临空前的流动性。当下的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公正、公平、有着合理规则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步伐。这是让投资者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有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有信心、对自己财富的保值增值更有信心的根本之道。一个稳定的市场体系,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投机倾向,这一点,早在凯恩斯的通论中就被详细讨论过了。但扩大市场的层次,不仅仅是多开设几个交易品种,也不止是把西方现有的产品逐一引入进来。股指期货刚刚推出时对市场的冲击、创业板不断攀高的“市梦率”,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创业板高管辞职变现潮,都在提醒我们,发展多层次市场的难度,相关法制建设的标准,当然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尊重历史的发展轨迹,认真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入健康发展最基本的前提,也是面对新一波扑面而来全民投资狂潮时我们所依仗的中流砥柱。
新一波投资潮来了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