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学
(一)清学的概念与特征
嘉庆、道光年间,江藩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龚自珍针对于此,在《与江子屏笺》中主张应改为《国朝经学师承记》。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目》:“后世汉宋互争,门户水火,自此视之,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
范文澜1940年在延安讲《中国经学史的演变》,提出“汉学系”、“宋学系”、“新汉学系”——“汉学、宋学、新汉学各有不同的质态。一般说来,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把讲求训沽名物、五行谶纬的汉学否定了。新汉学重新讲求训诂名物,把空疏浅陋的宋学又否定了。同时汉学目的在致用,发展古史为经学:新汉学不讲致用,发展经学为古史(考据),所以新汉学与汉学,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前进的发展。”新汉学系从请初到“五四”运动.其中包括顾炎武、黄宗羲、戴震、康有为,乾嘉是极盛时代。
清学大致可分三期:
第一期为清初顺康(1640-1720)80年;
第二期为雍乾嘉道(1721-1840)120年;
第三期为晚清到五四(1840-1919)80年。
(二)清初经学
三大成就:
一、顾炎武提倡本原
《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如论字者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也。”
提倡“务本原之学”。《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又著《音学五书》三十九卷。
二、黄宗羲还原易学
《易学象数论》六卷,进行还原。“摘发传注之讹,复还经文之旧。” 内篇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并附《原象》。外篇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苞》、《潜虚》、《洞极》、《洪范》、《皇极》、三式(六壬、太乙、遁甲)等。
意义在于破除宋学的理学“太极”本体论,摧廓其唯心主义基础。
三、阎若璩整理经典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辨篇数、篇名、章句、史地。得以广为流传等等。全书列举128条证据,“引经据典,一一陈其矛盾之故”,使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伪大白于天下,彻底了结经学史上历经1200年的疑案。言必求依据,旁参互证,以求贯通,其历史考证方法被推为清代考证学先驱之一。
(三)乾嘉经学
1、吴派
率先以古文经的纯汉学研究形成清学新面目,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学者群体。
惠栋:汉学尊崇汉经,提倡述而不作,“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必自古文字始,重视声音训诂,“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代表作《九经古义》十六卷。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潜研堂全书》(包括《潜研堂文集》五十卷、《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三卷、《廿二史考异》一百卷、《金石文字目录》八卷等),实事求是,订伪规过,对惠栋有所发展。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
2、皖派
戴震(东原)
《戴震集·戴东原先生年谱》:“仆自十七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戴震集·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辞,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戴震集·六书论序》:“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
集中于古韵研究,“故训音声表里”,“古韵九类二十五部说”,“阴阳入对转”。
兼治数学,并借此对《仪礼》及《大戴礼记》进行研究。
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诂,强调领会经言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援引经言,全面阐发他的哲学、伦理、政治主张。对吴派有所发展,成为他的突出特点。段玉裁《戴东原集序》:“先生之治经,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盖由考核以通乎性与天道。既通乎性与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最终归于人文。
卢文弨,校刊《抱经堂丛书》十五种。
段玉裁积54年之功《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并附录《六书音韵表》。
3、浙东学派
黄宗羲认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著《明儒学案》,经史结合成为此派传统。不同于吴、皖、扬的“纯汉学”。
全祖望《宋元学案》。
章学诚《文史通义》,完整提出“六经皆史”命题,认为六经是先王放下的历史记录,其中有“史意”存在,故能兼及经世致用。对当时汉学考据和宋学空疏皆有批评。
4、扬州学派
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引之《经传释词》。
焦循主张会通,精研《易》学,著《孟子正义》,以《易》学通变理论诠释孟子。
阮元组织编纂《经籍纂诂》,创建诂经精舍,撰写《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组织汇刻《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
5、常州学派
推崇西汉今文经学,精于“春秋公羊学”,不拘门户之别,注重“剖析疑义”。
庄存与《春秋正辞》,重在发挥“微言大义”。
刘逢禄以董仲舒、何休今文经学之春秋公羊“三世说”(所见、所闻、所传闻)反对许慎、郑玄古文经学。
6、宋学派
方东树《汉学商兑》重新提倡程朱之学,指责汉学家“弃本贵末”。为桐城姚鼐“姚门四弟子”之一,诗论《昭味詹言》以古文文法论诗,认为“诗与古文一也”,主桐城“义法”之说。
此派依托桐城,道咸之际为曾国藩等“汉宋兼采”所取代。
(四)晚清经学
以维新变法、经世致用为核心。
1、今文经学
龚自珍:
段玉裁外孙,幼即得段氏“以经说字,以字说经”之汉学真传。28岁在京师从刘逢禄,立志做一个“公羊学”家以“微言大义”提倡社会改良,开维新先路。
六经正名——六经皆史——明道——通经致用。
《六经正名》、《春秋决事比答问》等。
魏源《皇朝经世文编》
皮锡瑞《经学历史》
廖平“六变”,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
一变平分古今,论证今、古文经学区分之根本在礼制,今文经学尊孔子手定之书《王制》以殷礼为主兼采夏、殷、周礼,古文经学宗《周礼》而推崇周公;
二变尊今抑古,古文经学起于刘歆伪作,今文经学是孔子真传;
三变小统、大统,以《春秋》为治中国之法,《周礼》为治全球之制;
四变人学、天学,以《春秋》为人学,《诗》、《易》为天学;
五变天人大小,群经皆出孔氏,世界统于群经,天人圆满;
六变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风、火、热、湿、燥、寒)解《诗》、《易》。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2、汉宋兼容经学
曾国藩:会通汉宋,成为“明理有用之人”。
3、古文经学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章炳麟(太炎),近代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主治春秋学,兼及对于刘歆的评价。
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论群经及小学22种,学术及文辞13种,群书校释2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