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觉得自己的心智不成熟


莉雯:杨老师,下午好,我以前给你发过一邮件的女生。我可以和你聊会吗?

杨永龙:你好,你说

莉雯:你是心理咨询老师吗?我有一些问题困扰,希望你给我指点迷津

杨永龙:是的

莉雯:我是大三的学生,但我觉得自己的心智一点也不成熟,我学习的时候老爱走神,心老静不下,脑子里总是有杂念

杨永龙:你是怎样做的呢

莉雯:我啊,就老是控制自己压迫自己专心课本,所以觉得学习一点也不轻松,好累。而且效率也不高

杨永龙: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注意力一方面很难长时间集中,另一方面易受外界环境以及内心情绪波动的干扰而“走神”。应该说这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与心智成熟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莉雯:我知道,一个人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我觉得自己有学习压迫症,轻微的抑郁症。为什么觉得别人能够专注自己的学习,而我却不能。老师,我觉得自己身心发展不协调,不完整。

杨永龙:你注意力不集中或“走神”,可能是因为常常要求自己能够完全“心无杂念”,心思百分之百的用在学习上,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就不断地责怪和强迫自己,结果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注意力越加难以集中。这时候你就会把正常的心理现象当成了异常,越是苛求自己要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越是跑到了“怕被干扰”,“怕注意力不集中”上,导致对于外界刺激过于敏感,结果真的“注意力不集中”了,于是更加苦恼,更加想摆脱这种状况,更加关注注意力的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必过于责怪和强迫自己,采取一种“顺其自然”——“注意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集中的时候我能听好课、做好作业就行”——的态度,该写作业就写作业,该读书就读书,该干什么干什么,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就是了。以这种态度去对待,相信你“沉不下心”、“分神、跑神”情况肯定会有所改观的。

莉雯:完全正确,我觉得自己就是太苛刻了,要求自己100%的集中注意力。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杨老师,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能够感受快乐和幸福,有活力,热爱自己的生活,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有好的心态,对吗?

杨永龙:专注于做事讲的是坚持行动,当我们把事情坚持完成了,那么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莉雯:我吧,觉得自己一学习起来,就浑身不放松,过度紧张和神经质。本来能够释怀的事情却总是让我……

杨永龙:每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适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让目标和时间自己无意义的“胡思乱想”,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到章节以及数量,然后按部就班,以恒心和毅力每天坚持不懈地完成计划,一旦这样坚持下来就会换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莉雯:思想健康导致心态好,才能够快乐地从事某事,才能够有较高的效率。不是吗?很多道理,我们懂了,但是做却是那么的难。

杨永龙:是啊,你把学习当作是非常感兴趣且快乐的事情,自然心态就会快乐起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后,不要恐慌和焦虑,不要刻意去极力阻止或对抗,要允许和任凭它出现与存在而坚持学习。以这种不怕不理不主动克制的态度去对待,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之上去。

莉雯:这样的学习效果会好吗?

杨永龙:你一旦达成了第一目标之后,千万别忘了奖赏自己一把,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情快乐和愉悦起来。

莉雯:从小我就把学习当作升学的一种工具,好的成绩意味着上好的学校。以前,你说的这种方法,我也用过一段时间,有过一定成效,但没有坚持下来,我曾无数次用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

杨永龙: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做什么事,不要总是考虑会不会成功,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心怀一颗诚心,以不犹豫、不彷徨、不管结果的全身心投入耕耘,成功与否完全交给命运。其实我们在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未来会怎样,命运怎么安排,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踏实勤奋的“低头耕耘”而已。所以我说命运只是负责洗牌,而打牌的是我们自己。 成功白了就是我们手中的一张牌而已,是你玩它,不是它玩你,所以我们要以愉悦和快乐的心态去玩它。

莉雯:谢谢你,杨老师,谨听杨老师的教导。我想,你的话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的。我可以再和你探讨下关于性的话题吗?实话实说,我儿童期的时候受到到2个年长的哥哥的性侵害。其中,一个是我的表哥。虽然,现在对这件事情能够完全释怀,但总觉得它对自己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损害

杨永龙:受到过性侵害是几岁的事儿

莉雯:是六七岁的时候

杨永龙: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莉雯:就是我爸妈和姨妈出去做事,我表哥在我家。我和他在家,他就对我那样。当时,我没有反抗。

杨永龙:你表哥当时多大了

莉雯:还有一次,是我村里一哥哥用诱惑的方式把我和另一个朋友那样。他们当时十岁左右的样子

杨永龙:奥,你不觉得是性游戏么?

莉雯:现在看起来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性欲。当时,我们都有。但我觉得当时,我完全没有明白性到底真正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那样。而且,后来,我很讨厌他们两个。虽然吧,后来觉得是一种性游戏,但总觉得应该和自己喜欢的人发生性关系吧

杨永龙:你说他们是不是当时也是不懂性的,只是抱着好奇和模仿的态度呢?

莉雯:鬼知道,他们当时怎么想。总之,觉得他们是那种变态型的人,从少吧,就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对性知识极其缺乏。加之,生活在保守的农村,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也看过一些因性出轨而导致家庭破裂,身败名裂的事。所以,对性有压抑和抵制,不能很坦然的面对。

杨永龙:童年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性游戏,这种行为的本质特点是游戏,而不是性。你说呢?

莉雯:不是发生那种关系就叫做性吗?难道,还有年龄的而不同吗?虽然,大家是毛头小孩,但是,的确发生那样事啊

杨永龙:你说当时的情况是不是非常短暂的、一过性的呢?

莉雯:是的

杨永龙:这就更说明是性游戏

莉雯:就算是性游戏,不是真正的性行为。但我觉得吧,对自己 有过很大的影响

杨永龙:这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性游戏其实是随着性别意识的发展,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思索与探究,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知道自己是男孩是女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性意识,你童年的这种行为充其量就是有关性意识发展所必需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的发展过程而已,如果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这种能力,就无法对性进行认识,也就不会真正地产生性概念,当然我们的性别角色也就不会健康发展,所以你们童年的这种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种游戏在更多的程度上像其他游戏内容一样,容易被我们所遗忘。这就是说人的性成长必然要经历性游戏这样一个过程,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很难获得对性的正常、良好的成长,当然我们也就很难在这个具有两性的世界之上幸福、愉悦和快乐的生活,所以我说你的这个经历是正常的性成长经历。

莉雯:这样啊!

杨永龙:这时候的性游戏和性探究行为,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也没有什么性意识(相对于成年人的性意识),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问题或对健康有无危害的问题,你们曾经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单纯的好奇或好玩罢了,所以也就大可不必去过于回忆或自责。

莉雯: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呢?一方面吧,很渴望性,另一方面又害怕它呢?觉得它好可耻。

杨永龙:我们幼年的性游戏其实就是一个思索与探究,并逐渐向成人性意识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性游戏,其实它仅仅是得到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愉快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行为表现都是从幼年心理出发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它对于我们过渡并形成健康、完善的性意识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排斥和否定曾经的性游戏。

童年的性游戏是在没有任何性意识下的情况下进行的,与捉迷藏、过家家等游戏没有什么两样。既然这种性游戏与其他童年的游戏没有什么两样,那么你们的这种通过游戏来对自己身体性别的认同和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的行为,是不是对性没有实际意义呢?既然你们童年的这种外表形式的游戏对性没有实际意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继续谴责下去吗?

莉雯:为什么,有些人偷吃禁果却受到鄙视和谴责呢?

杨永龙:如果你能从认知上认同上面我所谈的三点,同时停止对自己负面的谴责与否定,以放松的心态对自己说“这是童年正常的性游戏,对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也就是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要把它看作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像对待天气的变化一样——顺应自然,该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坚持把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做好,慢慢地你心绪就会放松,你的问题也就会逐渐消失。

莉雯:恩,我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谢谢你,老师。

杨永龙:至于偷食禁果,自然与社会的传统道德有关,

这个社会表面看起来开放,实际上却是非常传统和保守的

莉雯:那你的意思是,传统的道德是人性的发展有些违背。而我受到传统道德的影响,所以,形成不正确的认知,对吗?是的,过分强调贞洁啊,忠于没有爱情的婚姻。

杨永龙:呵呵,在表面上绝大多数人是支持性开放的,一旦具体到她自己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莉雯:我爸妈生活的一点也不幸福和性福。他们之间一点感情也没有。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姐妹几个,还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他们凑和过了20年。

杨永龙: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百分之九十多的男人,希望自己的爱人是自己的初恋,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女人希望自己的爱人是自己的第一个

莉雯:在我都大2的时候,我妈妈出轨了。喜欢上我村里的一叔叔。当时,我不能坦然面对,现在想想没有什么大不了,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性福的权利。

杨永龙:追求幸福的权力没有错,但是必须以不超越道德风俗为前提

莉雯:呵呵,正确。

杨永龙:你的妈妈体验不到婚姻的幸福,可以离婚,离婚之后在和别人结婚,那么就是不道德风俗的事儿,如果没有离婚,和别人在一起就超越了道德风俗

莉雯:但人都是有欲望的动物。有些人能够用理智代替感情,有些人却不能

杨永龙:超越了道德风俗就会受到道德谴责

莉雯:事实上,那个叔叔也有家庭。他们是在不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肉欲,更多是感情的寄托。他们难道也要遭人唾骂吗?

杨永龙:是啊,这就是我说的超越了道德风俗

莉雯:再问你最后一问题,你怎样看待大学生恋爱和同居的问题

杨永龙:对这个问题,我持反对的态度

莉雯:为什么?

杨永龙:主要是指同居以及发生性关系,我并不反对大学生谈恋爱

莉雯:大学生不是已经长熟了吗?他们有正常的心理要求,他们应该压制那种念头吗?追求柏拉图的爱情吗?

杨永龙:是啊,是成熟了,但是恋爱的结果是什么你知道吗?

莉雯:结果很重要吗?因为结果,有很大非人力能控制的

杨永龙:同居是生殖行为,既然是生殖行为,那是需要负责任的,恋爱的结果是为了组成家庭,也是为了让自己在家庭之中享有愉悦、幸福和快乐

莉雯:像我们班就有一些恋人会经常出去开房啊,但他们会采取一些避孕的措施。他们的观点是,他们有权利去享受生理方面的需要

杨永龙:虽然目前的确是享受了快乐,可很有可能会丢掉更长远的幸福,我疏导过很多有矛盾的夫妻,其实说白了他们的感情裂痕就来源于婚前的性行为

莉雯:赞同!有时,我看到那些发生过性关系的同学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觉得他们好有害怕的感觉。后来发展到对一些情侣也有这种感觉。

杨永龙:本来双方婚前感情非常好,结果结婚之后发现对方不是处男或处女,随之矛盾由此而产生,进而升级,生双方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莉雯:请问,我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我知道,我目前的这种心态不健康,严重影响了自己,我也是不赞同婚前性行为的。觉得,性是连带责任一起的

杨永龙:有的夫妻结婚之前同居,结果结婚之后男方认为谈恋爱的时候就发生了关系,背不住和别人也发生关系,由此也引起了矛盾

莉雯:恩,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我看到那些发生过性关系的同学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觉得他们好有害怕的感觉。后来发展到对一些情侣也有这种感觉。最后是,觉得男女生应该保持距离,这种变态的想法。请问,我该怎样纠正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该保持一种怎么的态度或则说是心态。

杨永龙:觉得男女生应该保持距离,这是很正常的心理,怎么就成了变态心理了呢?

莉雯:因为,我吧,看见异性同学关系好,聊的很开心,就联想啊,他们会不会发生爱情呢/会不会发生性关系呢?把正常的男女生交往胡思乱想化,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一种痛苦,所以,我说它是变态的,我总是压制这样的想法,却发现越来越严重

杨永龙: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特的个体有独特的思想和灵魂,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灵魂就会有独特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尊重他人自己的选择

莉雯:恩。也就是说,我们无权对别人的事多加评论。只要,觉得,他的人格是好的,我们就可以和他正常相处,对吗?

杨永龙:是的!你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个故事: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的父亲把她带进厨房,分别在三个锅里放入胡萝卜,鸡蛋,碾成粉末的咖啡豆煮了。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关了,把胡萝卜和鸡蛋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她让女孩用手摸摸。她注意到胡萝卜变软了,鸡蛋坚固了。最后,父亲让她喝了口咖啡,香浓可口。她问:“这意味着什么?”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却改变了水。在艰难和逆境面前,我们可以学胡萝卜、鸡蛋或是咖啡豆。

由这一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呢——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可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莉雯:好象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有点牵强的感觉。呵呵

杨永龙:呵呵,虽然牵强,但具有借鉴

莉雯:恩,杨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佩服!谢谢,杨老师。可以,想象老师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人。因为,你的心地是那样的善良。与帮助别人为乐

杨永龙:呵呵,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已

莉雯:希望,有一天,我也有你那样高的境界。谢谢你了,杨老师!相信,我能够改变我自己不?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那样。杨老师,最后,给我点总结的建议吧!呵呵,已经打扰,老师你很长的时间了,而且给我很多真诚而宝贵的意见。真的非常感谢!

杨永龙:最后我把傅佩荣所总结的笛卡尔的达到幸福的规律抄录给你,希望对你生活的幸福快乐有借鉴意义

其一,尽力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知”;其二,努力实践理智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摆布——这是“行”;其三,不要去追求或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这是“知足常乐”。笛卡尔的三个方法能不能让人达到快乐呢?我们可以综合来看:譬如,人在一生中,都会获知许多信息,而情绪的波动、欲望的增减,更是每天都会出现的,那么,你会感觉幸福很难掌握。笛卡尔的建议如下:

第一,尽力去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与不该做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所订的规范。社会规定行人走路要靠右边,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否则就违反了交通规则,会遭到警察的处罚。这表示你不能任意穿越马路,否则得不偿失,省了一分钟却赔了一千块,多划不来。这时,你必须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家庭到公司、社会,都要分清楚。该不该做有时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但只要在特定范围中,掌握住原则即可。

第二,努力实行理性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的太多影响。我们都十分清楚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欲望。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去做的事,欲望出现时,我们还是做了。因此,笛卡尔建议我们,要设法按照理性的安排去做。然而,我们有时会怀疑,一旦按照理性行事,反而得不到幸福。按时上下班,从来不跷课,对父母言听计从,和别人约会从未迟到……试问这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样的生命似乎太过平淡,毫无刺激与新鲜的感觉。这时,你必须衡量这种新鲜的感觉与恒久的心灵平静,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三,不去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好处。将所有未达到的优点、好处,都视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就不会有过度的欲求和盼望。我决不会想要得一个诺贝尔奖[Nobel Prize,1896年创,乃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lfred B.Nobel18331896)的遗嘱而设立],但是,假如我今天已得到一项极高荣誉的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诺贝尔奖时,我一定开始寝食难安。我也决不会冀望自己有一天成为太空人,因为我的眼睛不合格。然而,我们会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只是你如何确知自己可以做到呢?假设你邻座的同学以前考试都和你一起作弊,而今他居然获得了某个奖,那么,你就可确信自己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能力往往可借比较而得知,能力一旦具备,欲望便随之而来,这并非坏事。王赣骏的著作《我能,你也能》,他的目标,我们虽不一定能够企及,却是促成进步的原动力。

小时候,我常梦想自己可以成为卫青、霍去病之类的人物,执干戈以卫社稷,后来慢慢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每回从图书馆出来,又觉得没什么希望,因为图书馆里的书,都是前人立定志向、下定决心去做的结果。那些书究竟有没有价值却不得而知,在当时,它们或许是畅销书,然而,十年前的畅销书,而今又在哪儿呢?所以,只为了这一刻而欣喜,就注定了将来有一天会很寂寞。反之,从未欣喜、得意过,也就没什么条件去寂寞了。据我所知,三毛小姐若未经历过那么丰富的人生,没有那些高潮迭起的人生表现,就不会发现由低处看高处,自低处回忆高处时,竟有这么大的差异,或许也就不至于去寻短了。

由此可知,人生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光从一面来看。我个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比较喜欢从整体来看,不喜欢就短暂的时段来看。基本上,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成就,但无须羡慕。有人或许羡慕我在哲学方面所知甚深,但我也羡慕别人的身体健康,且又年轻;我也曾羡慕别人数学很好,现在发现,那也未必有用。这正告诉了我们,不必去追求盼望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许多东西。

我十分佩服我的父亲,他从十九岁时当灯塔管理员,一直到退休仍是灯塔管理员。小时候,我在绿岛住了三年,当时守灯塔的只有五人,父亲虽身为主任,晚上也得轮班工作。十几年来,我跟着父亲走过台湾的一些偏僻角落,然而,对这样的工作,父亲一直安贫乐道。而我的母亲卧病十八年,全靠父亲的照顾,他凭的是什么?是信仰。他对信仰十分虔诚,每日上午五点半,走半小时路去教堂,平日在家就念玫瑰经,从来不想去学人家走捷径发财。宗教信仰确实有它的好处,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有这么深刻的信仰。这时只能求诸理性,设法去理解。

莉雯:谢谢,杨老师!以后,还可以向你请教吧!

杨永龙:呵呵,完全可以

莉雯:呵呵,老师,祝你工作顺利,生活永远幸福。

杨永龙:呵呵,希望你天天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