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正式启动“学术影响力”倡议


  联合国正式启动“学术影响力”倡议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沈汀):由联合国发起的全球倡议活动“学术影响力”1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正式启动仪式。该倡议旨在使联合国与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合力积极支持国际公认的十条原则,包括人权、文化、可持续性和解决争端等领域。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联合国为了执行自己的使命,不仅需要资源和人力,同时还需要想法,好的想法给联合国带来了生机。“一个想法可以变成一项重大突破,从儿挽救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一项新的科技可以不再使整个人类遭受苦难。”

  潘基文说,他的前任安南秘书长的许多高级顾问都是大学的校长,而职位仅次于他的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基罗在就任前不仅是坦桑尼亚的外交部长,同时还是坦桑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他说,学术影响对于推动联合国的事业进程也起到重要作用。“来自全球各地的学术一直在推动我们的事业进程,使我们在农业发展、制定消灭贫困的战略以及研究妇女权利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都直接服务于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学术影响力工程倡导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要求每个参与的大学院校每年至少要对十条原则的其中一条体现出积极的支持。

  目前全球已有5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同意加入该倡议,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30多所中国院校。

  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今天举行 潘基文出席会议

  2010-11-01 中国广播网(北京)

  中广网上海11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由教育部与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今天在上海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会议。下面我们连线中央台驻上海记者吴善阳,了解详细情况。

  主持人:这一届会议它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与会人员都发表了哪些观点?

  记者:这次会议主要围绕“学术影响力与世界共鸣”、“学术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学术影响力与高等教育体系能力构建”、“学术影响力和跨文化理解”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刚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做了一个精彩的致词,他昨天参加了世博会的闭幕式,认为世博会非常成功,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为此感到骄傲,给他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非常的赞叹,世博以后也是将延续开放交流的精神继续发展。

  他对学术影响力项目做了一个介绍,他说这个项目旨在通过联合国与各国教育机构的合作宣传国际功能的十项基本原则,涉及文化、教育、平等、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发展和解决争端等,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现在正在致词的是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他的致词还没结束,他主要介绍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十分重视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履行联合国的各种职责和义务,在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成就。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潘基文秘书长在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的讲话

  2010-11-09  来源:口译网

  Remarks to "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 for a Better World" conference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November 1, 2010  Shanghai

  在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2010年11月1日, 上海

  

  Vice Minister Hao Ping,

  Vice Mayor [of Shanghai City] Shen Xiaoming,

  Dr Pei Gang [of Tong Ji University],

  Mr Zhou Zhengkuan.

  Excellencies,

  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

  同济大学裴钢教授 ,

  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Thank you for your welcome. It is good to see so many distinguish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Thank you for coming together in sup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 China, and the city of Shanghai, is a fitting place for us to join forces. Innovation and change are all around us.

  感谢各位的热烈欢迎!很高兴能见到这么多来自学术界的人士、政府官员和私营部门的代表。感谢各位的光临,以及各位对“学术影响力研讨会”的支持。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上海是我们携手合作的理想地点。

  At every turn, we see cutting edge ideas and technology … born perhaps in a college laboratory or a library… through the spark of a professor…the curiosity of a student…the dynamism of a classroom. Last year, I visited a state-of-the-art solar facility in Xi'an. I saw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ies that will help us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But I saw something more: a mutually reinforcing partnership between global and national purpose, a melding of schola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ervice of humankind.

  我们的周围时刻发生着变化,产生着新发明。无论在校园实验室里,还是在大学图书馆中,教授们的思想火花,学生们的好奇善问,课堂的活力互动常常孕育出最前沿的理念与技术。去年,我去西安参观了中国最先进的太阳能设备。那里的节能技术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但是,我也从中发现了更多的讯息:中国正与国际加强双方伙伴关系,将学术知识与企业家精神相融合,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Yesterday, I was honoured to take part in the closing of the Shanghai Expo. Before that I visited some of the remarkable pavilions. More than 70 million visitors witnessed an extraordinary display of ingenuity from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Shanghai Expo may now be history, but we can carry on its spirit of openness, dialogue and exchange with the world. That is what draws us together. And that is what China itself has made a high priority. It plans to dramatically strengthen its educ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昨天,我很荣幸地出席了上海世博会的闭幕式。在此之前,我访问了许多场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世博会开放期间,超过7000万的参观者通过场馆目睹了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卓越的技艺和精巧的构思。上海世博会也许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其开放的精神,对话的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也正是这些精神,使我们相聚在一起。中国,也在积极地追求这些精神。中国计划全面完善地加强其教育体系。

  The United Nations understands the enormous impact of scholarship, innovation and ideas. We are trying to harness that great power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A world where human ingenuity will make our homes, communitie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 world where research receives the funding and support it needs to defeat disease, deprivation and despair. A world where the “unlearning” of intolerance will bridge barriers that still divide nations and peoples.

  联合国十分清楚知识、创新和理念的巨大作用。我们正努力利用这些巨大的能量来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聪明才智将发挥作用,我们将建造新型的家园、社区 ,使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在这里,人们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大对研究的支持,努力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增强信心。在这里, 人们将更加宽容,分割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壁垒将减少。

  Promoting and advancing these goals is the ess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 We have been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is initiative for some time now, with great support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Later this month, we will launch it officially at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本届学术影响力国际研讨会的核心便是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为了促成这个项目的展开,在学术界的支持下,我们已经作了一些时日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月末,我们将在联合国总部纽约正式举办这个活动。

  It will help serve as a clearing house to better match academic innovation with particular areas of 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 neglected areas of research, countries in need of specific help, research that will help deliver concrete change on the ground, and the best ideas to achieve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by 2015.

  将学术创新与联合国工作的特定领域(却被研究忽视的领域),与需要特殊援助的相关国家,与能产生具体变化的研究,与实现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的最好方式相结合,起到了“结算中心”的作用。

  I am encouraged by the support demonstrated here. I have high hopes for what the initiative – and all of us – can do together in the future. Of course, the UN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lready enjoy a strong partnership. Academic Impact will deepen it furth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在这里,大家的支持使我倍受鼓舞。我对这个项目,对所有人都寄予厚望,我们在未来可以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当然,联合国与学术界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学术影响力”将在21世纪进一步加深这一关系。

  We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 Academic Impact aims to generate a global movement of minds to promote a new culture of “intellectu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我们了解商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学术影响力 ”旨在通过创立全球论坛,集合最有智慧的思想,支持“知识社会责任”的新文化建设。

  It is animated by a commitment to certain bedrock principles. Among them: freedom of inquiry, opinion and speech …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all…global citizenship … sustainability … and dialogue.

  对一些基本原则的坚持,则使其更具活力。这些原则包括:提出询问的自由,发表言论与观点的自由,所有人获得教育的权利,全球公民身份的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对话。

  I welcome your ideas on how we can make the most of this initiative.

  欢迎各位提出你们的意见,使我们这项活动办的更好。

  Ladies and Gentlemen,

  女士们,先生们,

  This week, the eminent Shanghai-born physicist, Dr. Charles Kao, celebrates his 77th birthday. We salute one of the fathers of applied science, recognized around the world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 Dr. Kao once said, “Optical 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a technical advance, it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the way people learn, the way they live and relate to each other, as well as the way they work.” I believe Dr. Kao’s observation can be applied more broadly to all huma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 Scholarship – and a commitment to the academic freedom that underlies it – will continue to drive the ideas and energy that will change our world for good.

  本周,上海籍著名物理学家高锟迎来了他77岁的寿辰。我们祝福他,这位应用科学之父、被全世界公认的光纤领域科学家。高教授曾经说:“光纤通讯并不仅仅只是科技上的成就,它可以改变人们学习的方式、生活的方式 、交流的方式和工作的方式。我认为,高教授的成就可以被更广泛地应用于人类所有知识、创新与发现。而学术——和保障学术自由这一基础——将继续增强我们的力量,为我们提供方法,来永远地改变这个世界。

  The United Nations stands ready to be an active partner with you in ensuring that your knowledge, skills and scholarship advance our universal goals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Thank you for coming together in support of these noble goals.

  联合国愿意积极与各位合作,确保你们的知识、技能、学识能够得到应用,推动实现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保障人权的共同目标。感谢各位前来,共同支持这些崇高目标的实现。

  Together, we can help ensure that the impact of your academic work can have maximum impact on our world.

  如果我们携手合作,你们的学术工作可以对全世界产生最大的影响。

           学术影响力

          11月1日至2日,教育部与联合国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承办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国内百余所大学约400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档案伙伴信托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加拿大红枫集团董事长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韩国韩东国际大学等多所大学校长、知名教授等十余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会议就学术影响力与世界公民、学术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学术影响力与高等教育体系能力构建、学术影响力与跨文化理解等四个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出席了研讨会并发表了题为《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其大学的应对》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分析了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教育的变革,阐述了大学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变迁带头做思想领袖、文化引领,大学应当变革培养人的理念将以往主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变革为知识、技能与情绪、人格并重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思维以增强他们应对整个人类发展和全球变化之挑战的能力,大学应当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出更多有跨学科背景,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等重要理念。此主题演讲受到了与会嘉宾的普遍认同并引发了对大学社会责任的深入研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

  内容简介

  科学评价,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一直是颇具争议性的课题,学术界不断探索尝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将引文分析应用于评价学术成果及其影响力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

  尤金·加菲尔

  德(Eugene Garfield)在上世纪60年代创建引文索引的初衷并非用于科学评价,而是希望通过作者之间的相互引用来查找文献。这种方法符合人类创造的传统和查询文献的习惯,因此引文索引一产生便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尤其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大规模的现代化引文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使数据的获得、加工、提取、统计变得容易可行,引文分析的功能不断拓展。今天,借助引文数据库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还可以评价选择核心期刊,定量地评价人才和成果,确定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预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为制定科学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南京大学于2000年5月成功研制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为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和定量化方法。以CSSCI的数据为基础,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苏新宁教授将专家评价和引文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推出了大型研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20个学科的学术论著、期刊、学者、机构以及各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分析。该报告由南京大学二十余位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撰写,洋洋140万字,规模恢弘、内容厚重。该研究报告具有以下突出特色:

  1.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各个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特征、学科之间的差异;根据各学科论文引用文献的数量、类型、语种以及时域等来考察各学科研究的深度、新颖度和学科发展的成熟度。

  2.通过分析学者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发现各学科较具学术影响的核心学者群;通过对机构的发文和被引统计分析,给出了机构论文总量、被引总量和篇均被引数据,为分析机构在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和成果的整体质量提供了量化数据;对各学科基金项目论文的考察分析,为基金管理部门对基金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提供相关数据。

  3.通过对学科论文和著作的被引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和确定了各个学科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展现了当前各学科的高水平论著,揭示了各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学者关注的前沿问题。

  4.对各学科期刊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揭示了各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期刊。

  5.通过各学科论文关键词在不同年度的出现频次及其发展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半衰期,揭示了各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创新性地将学科研究热点及其趋势的分析从传统的定性化研究转化为定量化的研究。

  该书将以同样的风格和内容连续定期编辑出版,相信经过若干年后,将会清晰地勾画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动图景,成为了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南。

  毋庸讳言,引文分析存在种种局限。但这种局限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都难免存在的,我们不应该据此否定科学方法本身,从而否定以文献和引文系统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研究。事实上,引文分析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好的方法,是实现大规模、定量化评价的基础。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继承性使得文献之间的引用成为必然,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利用主要表现为文献的引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献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结构,没有文献就没有人文社会科学。因此通过文献之间的任何一种关系来评价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及相关事项应当说都是合理的。

  在今后的评价中,需要进一步有机地融入专家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研究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这样《报告》将更具有影响力和生命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

  编委会

  主  任   洪银兴

  副主任   张异宾    周  宪

  委  员  (按拼音顺序排列)

  陈传明    陈谦平    段京肃    龚  放    韩新民

  华  涛    江宁康    赖永海    李有根    柳士镇

  沈固朝    苏新宁    唐正东    王海啸    王明生

  王振义    徐小跃    严  强    杨克义    翟学伟

  张学峰    赵宪章    郑建明    郑江淮    周晓虹

  朱唯唯    邹志仁

  主  编   苏新宁

  副主编   邹志仁    杨克义

  秘  书   白  云

  策  划   苏新宁    王振义

  软  件   邓三鸿

  数  据   白  云    邵  旭    叶  波    袁培国    吴向东

  袁  翀    胡  玥    鞠秀芳    胡蓓蓓    吉雍慧

  顾  问   吴慰慈    彭斐章    梁战平    孟广均    马费成

  徐引篪    冯惠玲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有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一个民族的兴盛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理论创新,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影响力。在知识爆炸式产生和发展的年代,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究竟产生了哪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究竟产生了哪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了防止重复研究或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需要清楚各个学科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有哪些已经提出但有分歧或者尚未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所有这些需要全面总结、研究、梳理各个阶段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研究报告。因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应运而生。从事这项研究不是一般的收集研究成果,实际上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需要具有各门学科的专门知识,更需要具有科学的洞察力。从这一意义上说,此项研究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

  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研究,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科学客观的依据,否则不会令人信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通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产生的客观数据,从量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资源以及通过量化数据分析得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应该说《报告》从定量的角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概况与发展的分析评价是对专家从定性角度的学科发展分析评价的一个补充,对促进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过去对学科研究与发展的评估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家的评估,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领域知识和对学科发展的了解,进行定性的评价;二是图书情报和科学计量学领域的评估,他们主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等原理对各学科进行定量的评价。《报告》则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所有反映学科发展和影响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图书情报的专家教授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统计分析得到,而各学科的分析评价则是由各学科的专家教授撰写,学科专家的领域知识使得对数据的理解更加透彻、分析更为专业,可以说这是学科评价的一大进步。

  《报告》向我们展示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学科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深度,知晓各学科学术资源、学者阅读取向和对国外成果的引用情况;根据《报告》中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学科较有影响的学者、各学术机构在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力;《报告》还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各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根据关键词分析学科研究热点与趋势是本书的一大突破,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热点和趋势,其初步成果是成功的,有参考价值。

  六年前,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面世之时,我们就期望它不仅仅用于评价期刊、学者、机构、地区、论文与著作,更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要让学者全面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概况、学术资源、研究热点与趋势,要为科研管理与规划机构的计划与决策提供支持等。《报告》在发挥后者的作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我相信《报告》一定会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反响,也会得到有关方面和广大学者的重视。如果它的外文版得以出版,也可以使世界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当然,《报告》的许多分析还是初步的,还需要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讨论,我们期待着作者们继续努力,出版更多更精的相关成果,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2006年7月于南京大学)

  前言

  自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20世纪60年代初创建了“科学引文索引”(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来,1964年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所(ISI,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正式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1973年和1978年ISI又分别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1989年出版了SCI的CD版,1997年,推出了Web of Science。受到SCI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推出了《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CD),2000年5月,南京大学研制成功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也推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

  作为引文索引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的初衷并非仅用于对期刊、机构、学者等评价之用,他更寄希望于通过引文分析技术,来促进科学研究。在引文索引诞生前,他在1955年发表的论文《引文索引用于科学》中就强调引文索引对科学研究之作用。并且在他1983年出版的Citation Indexing——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Technology,and Humanities一书中指出:引文索引可作为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引文分析是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引文分析可以了解科学史和科学结构;同样引文分析也可以用来评述科学期刊和科学家。正是由于加菲尔德的贡献,引文分析现已成为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用来评价国家科学能力、学术团体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期刊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分析科学研究状况、学科研究特点、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研究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

  1998年,我们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当时我们的初衷有三:其一,填补我国引文索引空白,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其二,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其三,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期刊、学术团体等提供量化工具。从2000年第一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创建以来,许多学者借助这一工具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多角度的评析,正式发表的相关论文已逾百篇,但真正利用引文索引来探讨学科的研究特征,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成果尚未见到。

  到了2003年6月,我们已经积累了五年(1998—2002年)引文索引数据,我萌生了利用引文索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想法,当我把这一想法向我校当时分管文科的副校长(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汇报后,当即得到洪校长的支持与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了领导的支持,我充满了信心,我和我的好友(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振义副编审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策划,我们的想法日趋成熟与可行,我们对完成这一项目信心百倍,即使后来当我的身体遇到了灾难性的打击时,我也没有放弃。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朋友们的鼓励下,同仁们的合作努力下一定能够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同时坚信该成果一定会给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带来重大反响。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的工作和国家重大政策不谋而合,我们更加坚信该工作的意义,《意见》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又一动力。2005年9月,根据全书的框架架构,经过两年多的数据准备,该工作的大规模启动的条件成熟了。在学校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的关心下,张异宾副校长的直接主持下,成立了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青年教授为主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编委会。2005年10月由张异宾副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会上张副校长指出,南京大学将把这一《报告》作为南京大学未来文科的标志性成果,这一讲话对我们是极大的鞭策与激励,全体编委更是信心百倍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了。

  本书主要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划分学科阐述,对人文社会科学的20个学科进行分析,这20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体育学。各学科的评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各学科论文的引用文献类型、引用文献语种以及论文类别等来考察各学科研究特点、学者的阅读和引用趋向、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规范性等;

  (2)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统计分析,主要通过各学科论文引用期刊的数量、期刊的影响广度、半衰期以及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各学科期刊的影响力,分析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3)通过学者的发文和被引分析,产生各学科较具学术影响的核心学者群,为了反映每个学者对他人的影响,本书特别统计分析了学者排除了自引的被引用数据,这一数据的推出对一些大量非正常自引的学者有一定警示作用;

  (4)对机构、地区的发文和被引统计分析,机构和地区的被引数据,主要通过对CSSCI收录的论文回溯对比统计得到。书中还给出了对机构论文篇均被引数据,这对分析机构成果的整体质量有了量化数据;

  (5)对论文和著作的学术影响的评价,通过论文和著作在某一学科的被引数据统计分析,给出在这一学科学术影响最大的论文和著作。还可以通过这些论文和著作的主题考察各学科学者关注的问题;

  (6)对各学科基金项目论文的考察分析,以提请学者注重项目论文的质量和项目成果的标注,同时也为基金管理部门对基金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提供相关数据;

  (7)各学科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分析。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分析,主要通过各学科论文标引的关键词数量以及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考察各学科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本书的作者来自南京大学文科各学科的知名学者和教授,全书共21章,6个附录。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引论)由苏新宁教授撰写;第2章(马克思主义)由唐正东教授完成;徐小跃教授和白欲晓副教授撰写了第3章(哲学);赖永海教授撰写了第4章(宗教学);陈谦平教授是第5章(历史学)的撰稿者;第6章(考古学)由张学锋教授完成;华涛教授撰写了第7章(民族研究);第8章(中国文学)和第11章(艺术学)均由赵宪章教授撰稿;第9章(外国文学)由江宁康教授撰写;柳士镇教授和陈文杰副教授是第10章(语言学)的撰写者;第12章(管理学)由陈传明教授和刘海建副教授撰写;郑江淮教授撰写了第13章(经济学);严强教授和魏殊副教授撰写了第14章(政治学);李有根教授撰写了第15章(法学);周晓虹教授撰写了第16章(社会学);龚放教授撰写了第17章(教育学);翟学伟教授撰写了第18章(心理学);段京肃教授撰写了第19章(新闻学与传播学);苏新宁教授撰写了第20章(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朱唯唯教授撰写了第21章(体育学);附录由白云、邵旭和叶波统计整理。苏新宁构筑了全书框架,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改校对,并最后定稿,邹志仁教授也对全书的数据和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核对与检查。

  本书的策划者是苏新宁和王振义,全书的数据包括附录由邓三鸿博士、白云老师以及硕士研究生邵旭和叶波统计校对,数据统计软件由邓三鸿博士设计。

  经过我们两年多的数据准备,全体撰写者半年多努力,140万字的巨著终于完稿了,可以说没有领导的支持与指导、没有各方的帮助、没有所有参与者的齐心协力,这项工作不可能如此令人满意。看着这厚厚的打印稿,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感谢南京大学的校领导洪银兴书记、张异宾副校长、周宪校长助理,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始终关注着该项目的进展,并给予指导与支持;感谢教育部社科司袁振国副司长、国家社科规划办佘志远副主任对本书的肯定和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杨列勋处长、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曾康处长,感谢他们为本书提供了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数据;感谢所有参加撰写本书的教授们,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如此认真负责并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本书;还要感谢邹志仁教授,他虽已70高龄,仍然逐字逐数据为本书做校对,令人感动;感谢为本书的数据统计做了大量工作的邓三鸿、白云、邵旭、叶波、袁翀、胡玥等;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曹宏举副总编辑、本书的责任编辑刘兰,他们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最后我还要感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韩新民教授、袁培国研究员、吴向东副研究员以及马晓军、鞠秀芳等全体在评价中心工作过的同志们,他们为CSSCI做出过大量的贡献,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就不会有本书的良好数据。在此,再次向大家说一声,谢谢!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由于本书涉及的数据繁多而量大,虽然我们反复、细致地校对,然而数据差错难免,恳望广大读者给予谅解和指正(苏新宁2006年5月于南京)

  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国家很关注国家的影响力,学校很关注学校的影响力,作为学术界的个体-研究人员当然也很关心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了。那么有没有比较好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呢?

  个人比较赞同这样的评价指标,同时欢迎大家积极讨论,就像很多期刊发布自己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一样,让我们也对我们自身发展极其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标准进言献策吧。主要以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依据,国内学术影响力兼顾。

  1,国际综述性杂志特约撰写综述性文章

  2,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大会邀请报告或本领域国际专题性学术会议大会邀请报告

  3, 国际最著名杂志发表文章(他引次数大于200)

  4, 973首席

  5, 院士或公认的国际重要学会会员

  6,高水平期刊主编、副主编

  7,  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

  8,国家级奖项

  9, 高水平期刊编委

  10,  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

  11, 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郭战胜)